中国诗坛,最捋不清的朋友圈关系,大概得属李白与杜甫这对好基友了。捋不清,是因为看不明,而且带有股道不尽的情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杜,是后人最爱捉对的诗人,所谓“双子星座”。他们确实曾是好哥们,可以一块喝酒、旅行、吹牛逼、同床共枕、KTV嗨歌到通宵那种。但是,从宋代笔记到如今头条,我等瓜众却也都替杜老师抱不平,认为在这段关系中,老实人杜老师,那是“热脸贴屁股”,“剃头担子一头热”,让粉丝们想起来就心疼。

他们结识,在天宝三年。那年初夏,在副都洛阳,两人首次相遇。那时的李白,已是44岁大叔,早就是一线网红,只是刚“帝赐放还”,心情很郁闷;而杜老师呢,尚是30出头小伙子,考试没考好、官没作成、诗也没写几首,还是无名文青一枚。

但他那时,还没有被生活折磨的半死不活,满腔热血,满脑理想主义,遂一拍即合,成为“忘年交”。

这两人,彼时都是家里有矿、内心很浪,属“一人吃饱全家不饿”那种,尽想着如何玩了。一个好酒,一个好肉,其实是后来的分野,早先都是放浪形骸的酒鬼浪子。

那时,这两位主,动不动“束发发狂欲大叫”,言行举止乃至精神上,是都很披头士的,能一见如故原因也在这里。就在那年,他们还拉上同样落魄的诗人高适,“锵锵三人行”,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一块穷游了数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们登吹台,巡梁园,狩猎啸歌在孟诸野泽,牵黄赋诗于齐梁荒原,慷慨怀古,“饮酒观妓”,好不放荡。后来,高适估计没钱了,先打车回去,李杜二人又携手来了一趟山东之旅,“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比情侣还甜蜜。那是杜老师一生中,最畅快、最怀念的时光,他后来如此感念李白,也有这个情感因素在。

他们的关系定位,其实是很清楚的:杜老师小年轻,崇拜李白这个前辈大咖,视为偶像,形同追星,带着那种眨着大眼睛的纯真;而李白对这位后生,则是欣赏和器重。他的脾性,是“归来使酒气,未肯拜萧曹”,若不是真的极为看重,他是不可能如此亲密无间的。他是很随和,朋友遍天下,但是一生中愿意几个月对床共夜的,试问整个大唐能点出几个人?

李杜二人,既是文章知己,又有亦师亦友的深厚情谊,理当是对二人关系最正确的解读。许是人红是非多吧,自宋代以来,社会上就一直有种杂音传出,猜测他们间是“塑料兄弟情”,而且完全是杜老师一厢情愿,这显然偏颇。

为什么?因为这个意见的唯一证据,是自齐鲁分手后,在两人各奔东西、且因战火阻隔再无法见面的情况下,杜老师不断地写诗苦哈哈怀念白老,而李老诗文集中却回应的很少,不大对劲。他们说,杜老师自作多情,李大师爱理不理,所以有“猫腻”。

这个见解,说白了,完全是以现存诗文的数量,去衡量李杜感情的厚薄,甚至以此断定李大师是看不上小杜老师。这心思,难道还不够皮相吗?

实际上,仅据现存文集,李大师也并非不给杜先生寄诗,更非不挂念。

只是说,二人关系,本就有“偶像\粉丝”、“老师\学生”这一层因素,杜老师作为小辈,显得更殷勤些,乃事出有因更是人之常情。岳云鹏三句不离老师郭德纲,老郭则偶尔互动,无需次次回应,才符合双方关系定位。但这不代表说,老郭不喜欢小岳岳这位弟子了,或者两人有嫌疑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杜二公交谊,之所以备受质疑,是因好事者指出,在两人诗集中,杜老师提及李白的作品达15首,而李却不曾有想念老杜的诗作,这对所谓“兄弟”,纯粹只是老杜单方面情感投入云云。这判断当然错到离谱。

现存李白诗,有900多首,可以查证到的提及杜老师的诗,至少有4首:分别为《送友人》、《沙丘城下寄杜甫》、《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据郭沫若《李白与杜甫》) 。多乎哉不多也,但我们要知道的是,李白一生最多的诗都给了歌舞伎,这种连着四五首的,都算是最多之列了。 而杜甫集中,赠诗对象,最多的也非李白,而是严武,有30首之巨。

李白怎么不看重、不思念杜老师呢?他给杜老师寄诗如此:“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意思是分别好久了,我因想念你都无法大醉,只能把情义寄托在汶水之中,浩荡向南给你了。都腻歪到这程度了,你还要求咋样?

所以,数百年江湖八卦风传,说李大仙对杜老师的热情爱理不理,完全是以讹传讹的谬见。

还有人不断搬出一个证据,说李大仙有首诗,竟然公然取笑杜老师,鄙薄之情溢于言表,铁证如山如山云云。但这首诗,早就被科普为伪作。

这些人唠叨说,李白曾写过一首题为《戏赠杜甫》的诗,极尽嘲讽。该诗云:“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这首诗确实出现很早,大唐时就有八卦是李杜不合之证据。

比如,孟棨的《本事诗》就说,这是老李嘲笑杜老师太寒碜、做人太失败;稍后,大唐毒舌段成式写小说集《酉阳杂俎》,更是不嫌事大,有意推波助澜,说这是李大师讽刺杜老师缺乏诗才、没有灵气;再往后,说法更是层层升级,断定这是“讥甫龌龊,而有饭颗山之嘲诮”。总之,从穿着、到事业、到才华,由里到外一拳拳重击否定!哎,可怜的杜老师,招谁惹谁了呀~

但稍具文史常识的朋友都知道,这首小学生级的打油诗,不仅不是李白水准,而且来历不明,更早就被公认为是托名伪作。自宋人洪迈《容斋随笔》以来,到清人仇兆鳌《杜诗详注》等巨作,都严丝合缝地论证出,这是唐人好事者,拿杜老师开玩笑的“山寨货”,哪能跟着上当,信以为据呢?

况且,退一万步说,假定这诗不是伪作,细品也能看出,这完全是好友间的玩笑话,游戏文字,谑而不虐,压根看不出什么嘲讽、贬低乃至攻击的色彩来。这一点,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一书,有过很精辟的辨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插句闲话,郭鼎堂这本书,也是被彻底否定的很厉害,其实当闲书瞧瞧,还是很不错的。

而且,即便李大师真的怀念杜老师的诗较少,也是一点都不稀奇的。根本无法说明二人友谊的紧张、破裂或名不副实。

一者,正如历来好些学者推断的,李白文稿散失太严重,他到底写了多少诗给杜甫,其实我们是不知道的。李白去世后,李阳冰给他整理诗文集,是为《草堂集》。那序中,已说的很清楚,“自中原有事,公(李白)避地八年,当时著述,十丧八九”,也就是说,李白去世当时,其作散佚就很多了,以至于只收集到十之一二。

二者,李杜齐鲁一别后,不久就遭遇席卷全国的安史之乱。在这段漫长的岁月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诗、寄诗都成了困难。而且,战后李白因参与李璘案,不是奔波各地,就是入监狱,或遭贬谪,境遇与心态都属至暗时刻,这样的人生剧变,使得李白无心寄诗杜甫“小友”,也是不难想见的。

三者,就如上头早就申明的,李白年长杜老师11岁,是前后辈关系,文坛地位也天差地别,杜对于李是崇拜,而李对杜更多的是器重与欣赏,这是不一样的情感,互赠诗歌数量上不完全对等,岂非人情常理?康震在《中国诗词大会》上讲到李杜关系时,就拿郭德纲与岳云鹏师徒说事的。

举个例子,李白与孟浩然的关系,就很类似李杜之关系,李白那也是不间断地写诗给孟,孟就很少有写诗回赠李白。我们也不好仅从赠诗多寡,武断地论定李孟友谊对不对?李杜关系也同理。朋友,您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