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网上曝光了一份小学家长委员会的人员名单。

在姓名和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后特意标出了每个家长的工作单位和职务,名单中的家长,身份都非富即贵,有的在政府部门任职,有的在企业中担任高层管理,遍布各个行业。

这一消息被报道后,立即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关注,大家讨论的主要角度,是家委会的成员应不应该按照家长的身份和社会地位来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大家的观点中,赞同声还是多数的,理由主要是,家委会成员的社会地位高,处理各方面事宜也更顺利,更有的人觉得能够非富即贵说明就比普通人更优秀,作为能者也可以更好地胜任家委会的工作,降低其他普通家长的投入成本。

然而学校作为培养学生,完成教育教学目的的地方,一直以来都避免去沾染社会风气。学校应该是最不注重名利的地方,即使在大学,最接近社会层面并且人际关系也更为复杂的环境,也保持着校园的天真与纯洁。

把身份、背景当作选拔家委会成员的标准,对于校园环境以及学生观念的维护真的是好事么?

其实从好的方面来看,社会地位高的家长参与到一些校内或者校外的工作当中,因为能够动用更多的社会资源,的确省时省力,不仅为学生,也给学校和老师的管理和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便利,但这只是从客观角度来看,不要忽视了主观的人性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家长进入家委会,其根本原因还是为了自己的孩子,多数家长进入家委会所抱有的期望,无非就是能够给予自己的孩子一些“特殊关照”,这样的心思很容易地就会逐渐将一个性质中立的组织变得名利化。

这样的家委会,从一开始组建就掺杂着功利和攀比。对于孩子的教育,也很容易成为家长的负担。而在家长群体中不断出现的那些具有强大实力,在各个领域都能大行便利的“非富即贵”的爸妈,引来了孩子和老师的另眼相看,也使得家长们被拉上了一条鄙视链。



即使不计较这些的家长,也被挟裹到其中,加入这场本不应该存在的竞争当中。

如此作态,对于这些孩子们来说,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就是孩子的价值观。因为长期受到照顾,任何事情都能先人一步高人一等,孩子被输入了一种权力至上,不用追求平等的价值观。自己在学校的学习怎样,表现怎样,如何与人相处都不重要,只要有资源和关系,就能获得优先权,而普通人家的孩子,在对比之下也更容易受到打击。

家长们竞争,最先受害的却是孩子。

家委会,应该成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融通的场所,本质追求都是让孩子能够更好地成长,成人的残酷法则和压力不应该带到孩子身上。家委会其实能够做到聆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家长的需求,及时的反馈老师这类辅助工作就可以了,对于家长的要求并不是很高,选择非富即贵的家长作为家长会成员,其实是老师和学校在分摊责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专业的事情还是要由专业的人来做,作为家委会的发起者以及家委会成员的选拔者,学校和老师更应该注重自身教育工作的完成,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成立家委会的初衷和目的,是为了能够让孩子有更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眼光要放在每一个孩子身上,而不是为更好的家庭的孩子,创造更便利的条件。

教育,还是应该保持住自己的那份纯粹,谨记育人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