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历史研习社】原创内容,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作者丨小嘉

1895年10月19日夜,台湾平安港口。一位六旬男子在卫兵的掩护下,登上了英国商船“嗲利士”号,秘密返回厦门。

就在几个月前,这位名叫刘永福的清朝将领刚被任命为台湾民主国“钦差帮办台湾防务”,并在就任时说出了著名的“万死不辞,一时千载,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之延,亦应保存,不令倭得”。但百天后,他便陷入前线与后方的内忧外患中,连夜离开了台湾。

若是仅读到这里,就会有人跳出来指责,刘永福言而无信,又是一个“飞将军”。但近代史告诉我们,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民族英雄。那么,刘永福究竟是否为英雄?他为何要离开台湾,返回厦门后他又做了什么?

一、黑旗出世,名震越南

刘永福生于广东钦州小峰乡。1857年,二十岁的他与两位兄长一起投奔天地会。艺高胆大的刘永福很快显示出非凡的军事才能,在取得几次胜利后,他成为了一支二百多人队伍的领头人。

因为战事局面,他不得不带着军队投奔广西安德起义军领袖吴阿忠。在投奔途中,他在安德墟看到墟内北帝庙正殿供奉的三角形七星旗,旗帜十分威风,当即决定以这面七星旗为自己的帅旗,并择定良辰吉日,备猪羊牲礼于庙前进行祭旗。

因为该旗为黑底白狗牙边,因此队伍被称为黑旗军,刘永福便是黑旗军统帅。

黑旗军军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出世后,黑旗军便成为吴阿忠军队中最为骁勇善战的那一支。1865年,刘永福率黑旗军大破前来进犯的清军,但随后清军加强攻势,形势急转直下。此时,吴阿忠又责怪黑旗军外出筹粮不利,刘永福于是率黑旗军离开波斗,经照阳关进入越南苏街。

这一去,便好似是鱼入大海,为刘永福的人生开启了新的篇章。

在中越边境,刘永福打败雄踞此地多年的白苗土霸,帮助越南政府铲除多年无法解决的地方大患,越南王也授予刘永福“七品千户衔”。

1873年,法国西贡总督杜白蕾亲自指挥军队进攻河内,越南阮氏王朝急求刘永福支援。刘永福星夜兼程,于罗池之役大获全胜,斩杀法军司令官安邺。随后,越南王封刘永福权充三宣副提督,负责越南北圻宣光、兴化和山西三省的防务,并赐印赏冠服。

随后,刘永福率军多次平定越南境内的叛乱,击退法国侵略者。黑旗军在过程中也不断壮大,由最初的二百余人发展到二千余人,名扬中越边境,越南统督黄佐炎称赞黑旗军“英勇无敌,北圻长城”。

为留住刘永福,越南政府专门在兴化建造了三宣提督公署,请刘永福入住,越南王更是亲自下旨表示只要刘永福愿意,他将能“德懋懋官,功懋懋赏,朕不食言”。

但事实并没越南王所说的那么尽人意。尽管战功赫赫,越南各级官员却从未给刘永福上奏请功;多年以来,越南政府也未曾发给黑旗军任何枪械军饷,正因此黑旗军内拒战情绪格外强烈。

1881年,茹费理上台后,法国加紧对越南的攻势,越南王前后六次力请刘永福出兵,刘永福都按兵不动。

二、回归清土,血战台湾

越南的安危关系到中越边境是否稳定,为此清政府于1883年派吏部副主事唐景崧前往中越边境进行招安。在越南山西,唐景崧向刘永福献上了上、中、下三策,其中上策是据保胜而定诸省,图越称王;中策是与清军配合,提全师击河内;下策为保胜,割据称雄。

刘永福最终采纳中策了,决定与清军合作。同年5月,黑旗军在河内城外的纸桥伏击法国军队,以少胜多,迫使法军退守河内,并枭首法国交趾舰队司令李维业,一时间“刘永福”之名在中越两国广为传颂。

纸桥战役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后,两广总督张之洞安排滇军与黑旗军联合作战,防守战时西线,这一战略有效组织了法军从越南进入,刘永福与清军的合作越发深入。1885年7月,中法战争结束后,在张之洞的安排下,刘永福率黑旗军三千余人从越南保胜撤回中国。此时距离刘永福进入越南,已有近二十年了。

1894年,台湾战事又起,时任南澳镇总兵刘永福再度临危受命,率领黑旗军亲赴台湾,有趣的是,这时代理台湾巡抚的便是在越南对其有点教之恩的唐景崧。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以后,台湾民众奔走相告,群情激奋。5月,日本主力近卫师团兵分两路进犯台湾,不久后,唐景崧在台湾民众的要求下受任台湾民主国总统,刘永福同时表示对保卫台湾“万死不辞”。

可仅仅一天后,6月3日,日本攻陷了台湾重镇基隆,唐景崧率大小官吏仓皇逃往厦门,只留下刘永福一人支撑台湾抗日。情势危急如此,刘永福却毅然继任台湾民主国总统,并痛斥前来劝降的日本代表,表达自己誓死抗日之心。

台湾保卫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此时的台湾,除了抗日的一腔热血,物质条件可以说是弹尽粮绝。早在签订《马关条约》时,清政府便命令守台官吏内渡大陆,各级官吏早已逃往大陆,而唐景崧在奉命内渡时将台湾藩库的存银与火药悉数带走,义军始终无法得到军饷与弹药,随着战事的深入,情势越发陷入不利。

刘永福也曾多次派人向大陆求援,这份求援名单,包括福州边宝泉、广州谭钟麟、山海关刘坤一、南京张之洞、北京翁同龢,其中不乏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开明人士,但求援结果却是“遍走海洋,无一应者”。此时刘永福不得不长叹“内地诸公误我,我误台民”。

10月19日,日军攻陷台南安平炮台,刘永福的小女儿秀蓉战死,刘永福见大势已去,无奈乘坐英国商船“嗲利士”返回了厦门。台湾保卫战最终以刘永福败逃、黑旗军全军覆没告终。但不容否认,刘永福为台湾拼尽全力,这样离开,并非临阵脱逃。

三、安顿地方 壮心不已

回到厦门后,刘永福拒绝了谭钟麟的邀请,辞官回到家乡钦州,隐居于三宣堂。不久后,他开始重组黑旗军,仍在广东的旧营盘屯驻,维护一方安宁。

钦州,刘永福故居

1900年,刘永福在广州白云山麓建立了刘氏家庙,每逢父母生辰忌,他总会穿上官服,行祭拜之礼,俨然是过上归隐生活。

同年9月,刘永福奉命北上,协助平定义和团运动,未等他到达京师,又被调往惠州驻守,不久被调往碣石镇担任总兵,重组的黑旗军随之被分割,刘永福本人也徒有总兵之名而无实。

1903年,心灰意冷的刘永福决定辞去总兵之职,回到广州。

在广州,刘永福私下结交了越南维新运动领导人潘佩珠,刘氏家庙成为他们的联络地点,1905年,潘佩珠在刘氏家庙成立了越南维新会。此后刘永福还派黑旗军旧部护送潘佩珠等人返回越南。

辛亥革命爆发以后,胡汉民成立广州军政府,请出刘永福担任民团总局局长。革命初期,各处军队名为革命,但实则各怀鬼胎,时常会有冲突,为此年过七旬的刘永福亲自发布公告,整顿军纪。在刘永福的整顿下,广州民军逐渐安顿下来。

但12月末,陈炯民接任广东都督后,开始排除异己,遣散了大部分民军。刘永福的治理最终不得不提前结束,他本人怀着无奈辞去民团局局长职务,回到了钦州。

1915年,当闻悉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后,刘永福在祖堂召集众人,要求请缨作战,并表示愿意以七十九岁的“老朽之躯”充当先锋。爱国之心如此,实在令人钦佩。

1917年1月9日,这位戎马一生的清末名将在钦州三宣堂与世长辞,享年八十岁。其临终遗言,还教导子孙“发奋为雄,抱定强种主义,投军报效,以竟予未了之志。”

1937年,湖南省长何云樵在荡然无存的黑旗军营盘遗址上捐资建造刘义亭,并邀时任中山大学校长邹鲁撰写纪念碑文,为刘大将军留下一处纪念地。

今华南理工大学内的刘义亭。

四、结语

从结果来说,刘永福未能阻止台湾被日本占领,但这却不能抹杀其抗日杀敌的功绩。英雄并非皆要马革裹尸而还,更加明智的选择便是做“将以有为有”。毕竟,天地会起义、越南内战、中法战争、反割台斗争,若是刘永福贪生怕死,早不知死了多少次。

同时,人物毕竟是人物,最不容忽视的一定是他身上的复杂性。若是针对某件事,而谈一个人物,往往是把人物想得太简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