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战争史上最大规模的一场战争, 其中当今学界普遍认为,苏德战场是纳粹德国覆灭的主要战场。 而苏德战场也鲜明地分为苏军的防御阶段与苏军的反攻阶段, 而关于这两个阶段间的转折点,学界普遍存在一些争论。 我国学界的观点由于历史原因, 主要继承自苏俄, 其核心是斯大林格勒战役为转折点;而笔者通过查证西方观点与资料,得出西方国家都以库尔斯克会战作为苏德战场的转折点。 笔者认为我国学界传统上所认为的斯大林格勒会战并不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 苏德战场的真正转折点应该是库尔斯克会战。 因为正是库尔斯克会战才彻底改变了苏德两国的军力对比,转换了两国的战场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库尔斯克会战是德军在苏德战场发动的最后一场大规模战役。 1943 年初,苏联红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后,便乘胜追击,收复大量失地;但就在德军溃败的同时,南方集团军群司令曼施坦因元帅也开始计划向苏联红军进行反扑。 曼施坦因元帅在迅速夺回了卡尔托夫后,主动向后方撤退引诱苏军进攻, 这看似像是撤退的举动却使得德军仍属于进攻的主动位置。 虽然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军全歼了德军的第六集团军, 但是德军党卫军仍保持了较高战斗力, 这些保留下来的党卫军在库尔斯克会战以及后来的南风和春醒攻势里对苏军和盟军都造成了非常大的打击。 在库尔斯克会战中,纳粹德国的军队在党卫军的带领下曾一度击溃苏军三道防线,但后来由于盟军在西西里岛登陆,迫使德军主力党卫军离开了苏德战场去阻挡在西西里岛登陆的盟军, 这才使得德军统帅部做出终止堡垒计划的决定。 这一系列原因所造成的结果是库尔斯克会战以德军失败告终。 从军事力量来看,正是库尔斯克战役的失败使得德军的国防装甲军彻底丧失了战斗力,国防装甲军的装甲车数量明显减少。 库尔斯克会战之后很多德国步兵师被国民掷弹师代替, 虽然从总体上看德军的编制没有太大变化,但是军队的战斗力却减弱很多。 库尔斯克会战后德军在苏德战场上再无能力发动大规模的攻势, 德军在苏德战场丧失了进攻的主动地位。 因此从整个战场来看,库尔斯克会战结束后才是苏军反攻阶段的真正开始。

在阿道夫警卫旗队的师史中, 对于库尔斯克战役的描述里最后写到,“对于德军来说,1942 年底到 1943 年中真是悲哀的时光。在这大半年时间里,北非—苏德战场,轴心国是一败再败,败得一 塌糊涂。相反,同盟国则高奏凯歌,甚至互相攀比自己的贡献:英国人宣称,1942 年 10 月的阿拉曼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苏联人认为,1943 年 2 月 2 日落幕的斯大林格勒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但在德国人看来,1943 年 7 月的库尔斯克的决战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真正的转折点。 从这时起,德军的各个战场都彻底转入了防御, 相反盟军在各个战场都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反攻”。在师史里我们可以看到把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作为二战转折点的只有苏联, 书中的观点完全表明了在德国人眼中库尔斯克会战才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

美国历史学家以研究空军史而闻名世界的克里斯多夫·舒勒斯在《二战最伟大的战役经典空战》中着重提到了激战库尔斯克。克里斯多夫·舒勒斯在这章的开头写道,“在西方国家如果被问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最重大的战役,除了历史系的学生,很少会有人提到库尔斯克这个名字。 但是毫无疑问,纳粹德国和苏联之间这场波澜壮阔的战役是本次战争期间有史以来最伟大、最重要的战役。 参战人数、坦克、火炮和飞机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可以说是史无前例 的。 这也是阿道夫希特勒的最后一场赌局,在此之后,阿道夫希特勒的东线战争就无可挽回地失败了——而巨人间的这次伟大冲突的第一天也是有史以来所有空战中损失最惨重的一天。”库尔斯克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 并且这是纳粹德国的一场赌局,是希特勒获取成功的最后筹码,如果德军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取得胜利,那就意味着德军赢得了苏德战场的胜利。 因为如果苏军输了,曼施坦因将军就成功把苏军困住,这样在包围圈内的苏军必定插翅难逃。 但事实上德军失败了,而就是因为德军没有赢得库尔斯克的会战,才使德军失去了在苏德战场的主动地位。 库尔斯克会战结束后,苏军很迅速的将德军赶出了苏联,并且被苏联步步紧逼直到投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联红军的T34坦克

英国军事理论家战略家利德尔哈特在他的《山那边》里的第三部分十八章“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书中写道,“我经常问德军将领 们,‘你认为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后,能够避免战败吗? ’龙德施泰特元帅给予了肯定回答。 他认为如果战场指挥官有一定的机断处置权的话,能够在他们认为合适的时间和地点投入兵力,而不是长时间僵持的话, 德军是有胜算的。 其他东线将军回答我的问题时,他们的态度也很明确——只要他们被允许进行弹性防御,苏联的进攻部队能够被拖垮”。 书中对弹性防御进行了说明。 比如克莱斯特指挥其军队从高加索撤退,尽管克服了无数艰难险阻,但避免了严重的损失,因此被就地晋升为元帅。 他的部队安全回到帝聂伯河后,即刻对从斯大林格勒和顿河西进的俄军展开了一次反击,并收复了哈尔科夫, 扭转了南线的全局态势。 该战线一直僵持到1943 年的夏季中期,由此可见弹性防御的优势。 书中认为德军在斯大林格勒会战后是可能胜利的, 理由是克莱斯特扭转了苏德战 场上南线的全局态势, 保证了德军在苏德战场整体还处于进攻状 态,这为后来库尔斯克会战打下了基础。这些表述表明斯大林格勒 会战并不是苏德战场的真正转折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决定性战役》(德国观点)一书,是由汉斯-阿 道夫·雅各布森博士和尔根罗·维尔博士主编,在一九六零年问世。 这本书中的十个战役是由一些参加二战的德国将领和研究战史的 专家撰写,从德国人的角度来探讨德国在各大战役中失败的原因。 其中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决定性作用进行了仔细分析。 瓦尔特 格利次是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撰写者。 书中写到,“斯大林格勒之 战一再被描绘成东线战争甚至是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决定性战 役。再冷静地估计,就会表明斯大林格勒战役不配在历史上占有这 么高的地位。稍后在二月中旬的哈尔科夫第三次战役中,德军显示 出它的好斗精神丝毫没有丧失, 正是在这次战役中曼施泰因实现 了它的最辉煌的成绩之一,从后方发起反攻,把突破防线的苏军封 锁起来。只是在代号为‘城堡’的夏季攻势失败以后,以及在库尔斯 克与别尔哥罗德两次战役以后, 苏德战场的主动权才最后转到别 人手里。 从此以后直到战争结束主动权一直被别人掌控着”。 由此可见,在德国和其他西方的观点中,基本都是以库尔斯克 会战当作苏德战场的转折点, 但为什么现在中俄的普遍观点都认 为斯大林格勒会战为苏德战场的转折点呢? 这主要与苏军的宣传 有关。 其一是因为在斯大林格勒会战中苏军全歼了德军的一个集 团军,虽然事实上并未打破德军的进攻趋势,但是当时战局十分紧 张,苏联政府需要靠着宣传来鼓舞民众的信心。第二个原因则是和 苏军与盟军的关系有关。 苏联在二战时期虽然表面上与盟军是盟 有关系,但实际上他们之间仍有很多矛盾。 从历史事实看,苏军能 够在库尔斯克会战里取得胜利, 有一个外在原因就是盟军当时在 西西里岛登陆,这就使得德军需要派军队去增援西西里岛。尽管当 时德军的陆军将领们极力反对希特勒把军队调离苏德战场, 但是希特勒仍然固执己见, 把阿道夫党卫旗队等党卫装甲军部队调动 到了意大利, 正是这几个装甲军的离开, 使得德军的堡垒行动中 止,从而造成了德军在东线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攻势以失败告终。家 设在宣传上,苏联以库尔斯克会战作为东线转折点的话,盟军一定 会宣传苏德战场的胜利和盟军在西西里岛登陆有着绝对关系,而 这是苏联绝对不能接受的。 在战略上来看, 斯大林格勒战役虽然不算是第二次世界大战 东线战场的转折点,但《第二次世界大战决定性战役》一书对这场 战役的意义定位无疑是准确的, 那就是体现在心理和政治上的转 折。斯大林格勒会战结束后让很多德国的盟国,中立国甚至是德国 人民对德国胜利的信心都开始下降。 历史已经表明,从军事战略上看,苏德战场这个决定了第二次 世界大战胜败的战场上, 斯大林格勒会战并不是苏德战场的转折 点,而库尔斯克会战才是苏德战场的真正转折点。

被摧毁的斐迪南——在当时非常先进

根据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档案馆的一份有关德SS装甲军的秘密文件,一些专家认为,对这场战斗的描述并不准确。这份资料显示,首先,德SS装甲军并非像史料所记载的那样拥有700余辆坦克,即使是在战役开始之前,SS装甲军有211辆具备完全战斗力的坦克。其次,在战斗中,SS装甲军的确像人们所说的那样损失少。根据一份德军1943年7月13日的内部统计,SS装甲军在这场战斗后尚有163辆可以战斗的坦克,损失了48辆。这同苏联红军第5装甲军的损失比起来要小得多。另据1984年的一本苏第5坦克集团军二战史记载,该军在12日的战斗后需要大修的坦克只有350辆。尽管书中并没有记载苏联红军损失的坦克数量,但这一数字已足以证明,苏联红军在这场战斗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一些苏联时期的原始材料中甚至有这样的文字:“第5坦克集团军在这次遭遇战中损失约1500辆坦克。” 根据这些解密的材料,史学家们对那场发生在55年前的战斗进行 了重新 描述:德SS装甲军希特勒近卫师的阵地附近传来一阵震耳欲聋的坦克马达轰鸣声,这表明,正有一支苏联红军装甲部队向这里进发。早晨5点钟左右,数百辆苏联红军坦克出现在阵地前沿,这些坦克多为苏T-34坦克和T-70坦克,分成40至50组铺天盖地向德军阵地冲来,坦克上还运载着步兵。见此情景,德军立即投入了战斗。顿时,火炮、穿甲弹在双方阵地中爆炸,硝烟笼罩了整个大地。战斗一开始,苏联红军T-34坦克就径直杀向敌 阵。然而,T-34坦克的76毫米口径火炮在远距离无法击中德军坦克,因此,大量苏联红军坦克在接近敌人之前就已经被德“虎”式坦克击毁。战斗结束后,战场上苏联红军坦克的残骸数以百计,苏181坦克团在战斗中全体阵亡。

如果情景的确如此,那么有关欧洲东线作战的历史应该重新撰写,战斗也将不像传统观点所认为的是整个战役的分水岭,更不是德军南线全部撤退的根本原因。事实上,战斗后,德军依然拥有较强的作战实力,并在以后几天的战斗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包围了苏联红军的几个步兵阵地,占领了一些极有战略价值的高地。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德军最终在南线放弃进攻,全军撤退的呢?专家们认为,导致德军溃败的原因恰恰是希特勒本人。 1943年第二次大战进入了关键的转折阶段。7月初,就在苏德战场上的战役进行到白热化的时候,由蒙哥马利指挥的英国第八集团军和巴顿将军指挥的美国第七集团军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大举登陆。接到这个消息后,希特勒坐立不安,他决定放弃苏德战场的会战,将军队撤出以保存实力,为防御做准备。德军南线指挥官曼施泰因对希特勒的决定大为不满,他认为如果坚持到底,德军将有可能包围苏第5坦克近卫集团军主力,并最终占领战略要地普罗霍洛夫卡。然而,刚有自用的希特勒并没有采用曼施泰因的建议,而是将SS装甲军等主力部队调离了普罗霍洛夫卡地区。这些部队正式撤出了战场。此后,德SS装甲军希特勒近卫师被调往意大利。 德军撤退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失去了战斗力,而是由于希特勒丧失了继续同苏联红军作战的勇气和信心。随着希特勒这一决定的做出,德军在欧洲东线战场上最后一次争取战略主动的机会也就随之灰飞烟灭了。 史学家们指出,最新披露的档案使人们对发生在60多年前的那场战役有了更为准确的认识,但无论如何也改变不了德国法西斯在二次大战中注定失败的命运。历时50余天的库尔斯克会战最终于1943年8月23日以苏联红军的最后胜利而宣告结束。这场会战后,苏联红军完全掌握了战略主动权,转入了战略进攻。斯大林在评价这一来之不易的胜利时说:“苏联红军在库尔斯克会战的胜利标志着德国法西斯已经处于覆灭的边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