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明朝于15世纪初废丞相建内阁,英国于16世纪初成立内阁,经历漫长岁月的发展,一个越来越保守封建,成为皇帝集中权力的工具,一个趋向开放包容,善于听取各种声音,推动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如果当年明朝皇帝也像英国皇帝一样放权,明朝会不会也像英国一样顺利推动改革,促进经济和政治的全方位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认为是不会的。首先,从两个内阁产生的背景原因来看。明朝内阁产生的原因是朱元璋废除丞相,原本丞相掌握的权力收归皇帝所有。当然,皇帝随着权力的扩大,相对应的责任也越大。这期间所承担的行政事务压力和繁琐的任务重担都是难以想象的。所以皇帝特别成立了一个机构帮助他处理朝政事务,名曰内阁。但事实上,内阁仅仅只是起到辅助作用,除了张居正这种特例,其他内阁大臣只能依附于皇帝,皇帝只是给予票拟权,相当于内阁只是帮皇帝代笔写政策。若内阁权利扩大,实际上也是它背后的皇帝权利得到扩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英国的内阁是资本主义萌芽阶段的产物,也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胜利成果。他不是顺应皇帝集权要求建立的,而是工商业资产阶级通过战争以及谈判等一系列手段逼皇帝妥协,分出一部分权力给他们。国家大事的抉择权也应此不在皇帝手中。

试想一下,如果当时明朝皇帝若是主动放权,将明朝内阁改成英国内阁体制,我们可能会看到的是,两党派相互争斗,彼此激烈地否决对方的提议,使朝廷事务久久得不到有效的处理。若是在灾荒之年,朝廷拨款一直批不下来,难民得不到妥善的安置,只会引起新一轮暴乱。若是战争年份,组军买军械的款项久久批不下来,也只会让军队战斗力严重下降,丧失更多的国土。若是让明朝在当时像英国一样发展资本主义,可能在初期工商业阶层壮大,活跃市场经济,刺激消费,增加国库税收阶段还好。但到了中后期,想要发展规模经济,扩张生产,建立工厂就十分困难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先就是圈地环节,众所周知,土地就是古代中国百姓的命根子,小农经济根深蒂固几千年,普通人怎么有能力圈住一大块地不种植粮食反而建立工厂呢?其次,习惯了自己种植的农民也不会轻易选择当工人,士农工商的观念也是难以扭转的一大难题。如果明朝真的像英国一样一样放权,搞将权力下放的内阁,可能并不是一件好事情,因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当时中国市场经济并未得到充分发展,工商业手工者势力并不雄厚的阶段,并不适合英国内阁模式,反而会适得其反。不得不说,明朝皇帝的集权模式也是基于当时时代潮流发展做出的决定,只是后期由于过度僵化保守,才导致中国逐渐封闭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