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后世谈到秦朝之前的很多朝代都成为先秦,都把秦朝认为是一道分水岭,那为什么学术界公认秦朝是历史的分水岭和转折点呢?今天我们就来一探究竟。

一、秦王扫六合

秦王政自从亲政后,就有统一六国的宏愿。终于在各方面都准备好的情况下,发动了这场统一的战争。

自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他采用李斯和尉缭的谋略,采取远交近攻、分化离间的策略,先后征服了六国,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的中央集权国家

从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到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国用了10年时间相继灭掉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多年来混乱局面。秦朝以前的华夏大地上,都没有真正的融合、统一过一次。

这一次统一,基本上的确立了我们汉族以后的主要活动区域。北方的长城奠定了后世对北方少数民族只是被动防御自卫而不是进攻。

皇帝这个称号就是从秦王政开始的。古代有"三皇五帝"的关系,秦王政又在"皇"的后面加上一个"帝"字,创造出"皇帝"这个新头衔授予自己。秦王政自称"功高三皇,德高五帝",创建"皇帝"尊号,自称秦始皇。

给自己增加了神秘色彩,与上古的神联系了起来。自从秦始皇开始,这个"皇帝"的称号就变成了中国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专用称谓。这不单单是换了个名号,而同时还反映了新的统治理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书同文,车同轨"

夏商周的时期的春秋战国的华夏如同一盘散沙,一系列始皇的举措,巩固了统一的局面,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权,让整个秦朝的权力都收归皇帝手中。

这不仅仅稳固了当时的天下形势,同时也影响了后续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进程模式

由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群雄割据,各国各地的文字形状都有所不同,写法也千奇百怪,各国的文字放一起也没有统一的体系和结构规律。不但影响了全国各地间的交流,也成为秦统一后政令贯彻到全国的一大障碍,所以统一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先统一文字

要知道秦并天下之后,领土空前的扩张,版图也在扩大。如果秦始皇的诏令下达到地方后,要是连地方官员也看不明白皇帝的诏令,怎么去执行任务,这样不就耽误了国家大事。而六国的文字不同给政令的推行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要实现文字统一,首先就要设定一个全国性的标准,然后要用法令禁止全国人民使用其他文字,这样标准的字样才能统一下来。这种标准字样,这便是小篆

统一完文字还要统一砝码,即称量东西的工具。以铁、两、单位。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李斯上奏秦始皇,建议废除六国旧制,明确统一了度量衡,得到了秦始皇的允许。秦始皇二十六年 ,秦国统一了度量衡

斤为

同时,秦始皇明确规定标准的度量衡器由官府负责监制。

而各国原来的车辆大小也不一样,如果让秦的车辆在不同地方的车轨上行驶自然是行不通的,秦始皇为了让各地的物资交流便利,各地往来方便,还统一了全国的车轨,建立了一个以咸阳为中心的交通网,使各地车辆畅通无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开启中央集权制

秦国成为分水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开启了中央集权制。春秋战国时代,地方行政基本采取分封制。这样就造成了卿、大夫各自有其封地,可以自己招募军队,自己掌管封地的财赋。

战国后期情况有所改变,在外部威胁加剧的情况下,各国怕掌控不了边缘地区的情况,都开始加强中央集权,均在边远地区或边境地区设置郡、县,建立对地方的直接管理制度,但尚未完备系统。

真正确定郡、县两级行政区划的,还是从秦国商鞅变法"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后开始,对于加强秦国中央集权,首先从秦国开始有了改变。

自从商鞅变法以秦国以军功论名爵,没有军功的人,虽然有少许的人享受贵族待遇,但却不能为官。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就在商鞅变法的基础上,同时也加强了秦国的官位制度。制定了一个"三公九卿"的官位制度。在皇帝下面,设立了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其下有奉常、郎中令、卫尉等九卿。丞相有左右二员,是为百官之首,掌政事。

御史大夫比丞相职位稍低,主要掌图籍秘书,监察百官。太尉掌军事,不常置。在中央朝堂上,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与诸卿们一起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包括政治、军事、民生等方面,再由皇帝裁决。

这套政治体制加强了皇帝对政权的控制,开创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并被后面的封建王朝所继承。

汉代的"三公九卿"就是基本照搬的秦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的确立,完善了第一个封建王朝的中央集权,然而过于的集中权力,让皇帝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但秦始皇做的就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导致下场不怎么好,这是后话。

秦朝的郡县制,可以说不但打破了以前的分封制,而且也对中央集权起到了作用,成为以后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始终采用的形式。秦朝的疆域奠定了中国地域的基础,为后世带来了深远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夏商周的时候,每个封地都像一个单独的国家,封王就像是每个国家的国王。而秦朝将各个国家合并成了一个完整的国家,实现了大统一。皇帝掌管着全国,实现了中央集权。所以秦朝理所当然的被学术界认为是中国历史的分水岭。

参考文献:

《史记》 司马迁

《孟子》 孟子

《中国通史》吕思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