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日本是清廷的主要海防对象。早在成立北洋海军时,李鸿章就把日本列为“头号大敌”。所以,除了建设海军、准备情报工作,最关键的是如何规划对日防御体系。

在北洋水师的作战策略上,李鸿章的基本意见是“守疆土,保和局”,主要依托陆军进行防御及作战。他的想法是:沿渤海环线修建大量炮台,卡住自旅顺到山东威海一线的“闸门”,防止日本海军突入渤海湾、威胁津沽大炮台,再与沿线炮台联合作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编辑

这种防御思想看起来比较消极,但李鸿章的理论基础还是充分的,他认为,如果再发生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一样的问题—敌军登陆后直奔京师,应先用陆上的巨大炮台消灭敌方舰船,海军包抄其后,陆军进行合围。不过,这不是唯一的方案,不少人提出了另一套方案:化守为攻,进攻东京。

《北洋水师章程》的编写者之一薛福成提出,如果日军压境,我们应用游击战牵制其主力舰队,精锐舰队进攻长崎、神户等地,由于日本的国土狭长,日军一定来不及回救,那就可以转危为安了。

无独有偶,甲午战争爆发前夕,张之洞也提过这个想法,并真的去招募洋军,结果发现经费不足,只得作罢。

就在张之洞提出这个方案之前,著名军事家姚锡光也提出,可派南洋水师偷袭长崎等地,日本必然从朝鲜撤军自救。这和张之洞的方案可谓异曲同工,中日当时还没正式开战,但已有过交锋。然而这两套方案最终都没实现,到底为何?

编辑

偷袭日本比较简单,因为当时日本的主力舰队已开赴中国海域,其本土的海军力量薄弱得多。但想通过进攻本土来逼迫日本回救,可就难了。“围魏救赵”的核心是攻敌所必救,当时日本必救的地方大致是重要军港和东京,怎么可能没有防备呢?东京有上万近卫兵团驻守,还有强大的岸防炮作为屏障。长崎等地虽对日本很重要,但以日本动不动就“赌国运”的风格,即便被进攻也不会回救,甚至可能直奔京城,这样就起不到任何作用。

如果北洋水师真的偷袭日本,日本海军很可能会截断北洋水师的归途;如果换成南洋水师,恐怕也难逃日本海军的阻击。如果北洋水师拖住日本海军,让南洋水师偷袭日本,效果会不会好些?张之洞和姚锡光都提过类似想法,可南洋水师的实力太弱,所以计划无法实现。而且,对当时的南洋水师而言,甲午战争可不是中日之战,而是李鸿章和日本的“单挑”,实在没必要为李鸿章的荣辱而拼命。

况且,李鸿章根本就没打算让北洋水师作为主力出海进攻,他深知日本海军远比清朝海军强大,远洋作战必败无疑。他当时就希望北洋水师不要全军覆没,否则多年心血毁于一旦不说,中国北方门户大开后清廷将永无宁日。所以他一再命令丁汝昌撤退保船,避免决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编辑

另一方面,他深知,如果自己偷袭东京,一旦朝鲜战事失败,日军突破山海关、兵临京师,慈禧必会勃然大怒,自己恐怕就要身首异处了。所以,他宁愿防御也不会主动出击—防守输了最多是“作战不力”,如果出击失败就是“谋逆之罪”。如此,甲午战争的失败也就在所难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