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可以看到有家长在育儿群里求助:“孩子一岁就会叫爸爸妈妈,现在两岁了还是只会叫爸爸妈妈,急死了,怎么办?

家长们是不是很纳闷,为什么别人家同龄的孩子已经“金句”频出,像贾乃亮的女儿甜馨在参加《爸爸回来了第一季》时,才不到2岁,已经是“妙语连珠”、“深情并茂”了,再看看自己家的,还只会叫爸爸妈妈,于是很多家长开始担心,孩子是不是“发育迟缓”或者“自闭症”之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不然,每个孩子的成长环境和自身情况不一样,说话会有早晚之分,而且通常女孩比男孩说话要早,所以家长不要过于担心,一般4-6个月的差异都是正常范围,但如果滞后时间太长,建议家长们要及时就医。

孩子语言能力的发育,除了一部分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另一部分就是在孩子语言敏感期时,家长是否有进行正确引导。

什么是语言敏感期

敏感期最初是由荷兰生物学家德弗里研究蝴蝶幼虫发育期的趋光性所得出的,后来,著名教育学家蒙台梭利发现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也有相同的现象,于是提出了儿童敏感期的概念。

敏感期主要集中于0-6岁。敏感期内的孩子会专注于某一特定的事情,孩子对这方面信息的接受程度非常快,并且刺激越多、越复杂,孩子大脑发育的速度就越快,学习效果也越好当孩子开始模仿大人嘴型说话,并发出呜呜哇哇的语音时,这就是她的语言敏感期了。

为什么要抓住语言敏感期

因为敏感期是一个“窗口期”,错过了这个窗口,最佳的学习机会就不会再来。本来轻松可以掌握的技能就会变得困难重重。

据研究,七八岁的“狼孩”卡玛拉刚被发现时,她只懂得一般6个月婴儿所懂得的事,直到死也没学会讲话,4年内只学会6个词,听懂几句简单的话,7年时才学会45个词并勉强地学几句话。

为什么“狼孩”学习说话很困难,并很难融入“人类社会”?

因为孩子学说话并不是天生的,而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很多家长觉得说话就像呼吸睡觉一样自然,好像到了一定年龄孩子就会了,所以经常忽略了引导,其实说话也是一件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向外界学习才能掌握的技能。“狼孩”错过了身心发育的敏感期,即使再回到人类社会,他的语言学习能力也是非常缓慢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蒙台梭利曾说过:“一个人智力的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能力”。如果孩子的如金子般珍贵的“语言敏感期”没有利用好,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孩子说话晚、不爱说话,长远的影响就是交流能力差、社会融入感差、智力发育差。所以,想把孩子培养得更聪慧,就一定要牢牢把握住孩子的语言敏感期。

如何利用语言敏感期引导孩子说话

敏锐的听力和良好的发声系统是宝宝学习语言输入的重要前提,我们在引导孩子学说话之前,一定先要了解宝宝的听力和发声状况。在确保身体硬件无问题的情况下,我们再为孩子配置软件帮助他成长学习。

1、为孩子提供持续有效的输入

日常生活和宝宝多说话,多说宝宝感兴趣的,将语言和实物联系起来。

从孩子出生就可以开始说,千万不要觉得孩子听不懂就不说,也不要害怕变成“话痨”,更不用纠结该和宝宝聊什么。

家长在做什么、想什么都可以说给孩子听,或者给宝宝唱歌也可以。跟孩子说话时,尽量使用“妈妈语”,有相关研究表明,比起正常的成人声音,宝宝对音调较高、抑扬顿挫、拖长的、缓慢的“妈妈语”更感兴趣,经常和宝宝说话的习惯,也会让宝宝安全感满满。

情景模拟:给孩子换尿不湿错误示范:不要一边看电视或者看手机,完全不理孩子,无任何语言交流。
正确示范:一边换一边和孩子说:“宝宝,妈妈/奶奶给你换尿不湿了喔”。
小 游 戏:小手在哪里
游戏方法:家长和孩子相对而坐
提 问:“小手在哪里?”引导孩子伸出小手,并回答:“小手在这里!”
提 示:开始的时候,家长要加上肢体动作提示宝宝,等宝宝熟悉身体各部位名称后,就可以不加肢体动作,增加游戏难度。

提供多种有效的语言环境和输入方式讲故事,玩游戏,户外活动。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不要刻意给孩子创造“无声环境”,怕打扰到孩子,小声说话,轻声走路等,这其实是在阻碍孩子的听力发育和语言的输入。

日常生活的开门声、走路声、水声等,还有户外的鸟叫声、雨声、汽车声等,只要不是让人难以忍受的噪音,都可以给孩子带来听力和语言的刺激。

讲故事。读绘本也是很有效的方法,可以扩大孩子的词汇量,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等。家长们要注意挑选适合孩子年龄的绘本故事,形象生动、发音清晰地给宝宝进行阅读和讲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教育专家常说:“寓教于乐”。对婴幼儿来说,是最有效和最容易被接受的教育方式,甚至到3岁以后,孩子上幼儿园后,也大多采取这样的教育方式。家长可以观察孩子的兴趣,还原一些生活中的场景,就像小时候玩“过家家”一样,比如模拟打电话,或者买东西,也可以扮演故事里的角色,如小红帽和大灰狼,在游戏中激发孩子学习的热情。

小 游 戏:听豆子跳舞游戏方法:家长把黄豆或红豆放在小盆里,用小木棒敲打盆边,小豆子跳起来,引导孩子听声音。
提 示:随着豆子的跳动,家长可以模仿它发出的声音,并进行有趣的讲解,“砰砰—哒哒,小豆子跳舞了”

2、引导孩子多表达多输出

延迟满足宝宝需求。鼓励他说出来很多爸妈太了解自己孩子了,并且一切“包办“,皱个眉就知道要拉屎了,指一下就知道要什么。

孩子不用说话他的需求就得到满足了,这样,孩子讲话的欲望就大打折扣了。

所以,有时候即使你“秒懂”你的孩子,也要假装不懂,问孩子:“你想要什么?”,鼓励孩子自己说出来,朱丹曾因给孩子买钢琴遭应采儿怒怼:钢琴不应该立刻买,应该“延迟满足”,延时满足宝宝的需求不仅可以激励孩子自己表达,还可以让孩子学会珍惜和等待。

但是“延迟满足”并不是无节制的延迟,不是必须逼迫孩子讲出了才给她东西,过多的强迫很可能会让孩子产生心理阴影,无法获得良好的说话体验,所以,“延迟满足”要选择孩子心情愉悦、身体健康的情况下进行引导。

情景模拟:孩子看着苹果,想伸手去抓错误示范:家长看出孩子想法,马上把苹果拿给孩子,“呐,苹果给你”;
正确示范:家长看着宝宝问:”宝宝,怎么了,你想要什么?”如果孩子回答不会出, 妈妈就提示“宝宝是想要苹果是吗?”
为 什 么:宝宝说话是为了需求和动机,所以,吴国家长过于积极的“包办一切”,就阻碍了孩子的发声。 我们可以进行提问式交流,并在宝宝回答后或回答不出时,补全她想表达的意思 这个过程,也是孩子学习的过程。

3、少给孩子看电视、看手机

很多家长都用手机或者电视来哄宝宝,认为孩子看电视也是在进行语言学习,或许只是对视力有影响,但事实并不是我们想的那样。

美国儿科学会有调查显示,被动看电视对婴幼儿的智力发展和语言培养有破坏作用,可能导致他们上学以后出现语言障碍。调查还强调说:“即使只是父母看电视时将孩子抱着,或者让孩子在放电视的环境下独自玩耍,都会影响孩子交流能力的发展,电视会减少宝宝接触真实语言世界的机会,影响宝宝认知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发展。

接触电视、手机时间越长,孩子发音次数就越少,还会影响孩子的注意力,严重的甚至会得“电视自闭症,”美国儿科学会提出建议,不能让2岁以下的婴幼儿看电视,年龄稍大的儿童每天看电视的时间不可超过2小时。

情景模拟:宝宝想听故事错误示范:妈妈用手机或电视播放动画片给孩子看,然后偶尔问一句“好看吗?”甚至不再过问;正确示范:妈妈抱着抱着或者相对而坐,拿出绘本故事给孩子讲故事,一边讲一边互动。
为 什 么:宝宝看电视,家长省不少力,但家长更应该知道的是,语言能力只能在真实的语言交流中才可获得。

4、巧妙纠正孩子的发音或错误,不要打击孩子说话的热情

孩子在刚开始学说话时,可能会存在发音不正确的情况,狮子变成“西吉”,叔叔变成“嘘嘘”,这是因为孩子的某些发音部位还不够灵活,需要更多的锻炼和学习才能掌握正确发音,家长正确引导,孩子会在潜移默化中纠正自己的发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家长不要模仿孩子错误发音,会加深孩子记忆,难以纠正;注意训练孩子口腔动作灵活度;语气自然、不漏痕迹的纠正孩子发音,不要给孩子造成压力。孩子不爱说话,说话晚?关键在于家长在孩子语言敏感期怎么引导和教育,想要孩子成长的更聪慧,敏感期不要错过了。

育儿路上总是荆棘密布、困难重重,关注@小萌娃成长日记,了解更多育儿知识和资讯,喜欢的朋友点赞和留言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