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慢慢长大了,她的个性也发生了几个变化,从步步留心,时时在意,懒人与共,喜散不喜聚,到主动约姊妹们到潇湘馆商讨重建桃花诗社。从独处到群当中来,对于林黛玉来说是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可林黛玉是从什么时候有了很明显的转变呢?贾宝玉送两方手帕,情谊相通,还是薛宝钗解疑语,不要读闲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昨天我写了林黛玉在家受到父母的宠爱,在贾府受到贾母和贾宝玉的娇宠。周瑞家送宫花,陈晓旭版本的林黛玉太小气,这不是她应该有的表现 (可以了解一下)她生活在金字塔的顶端,不像薛宝钗有很多世俗的事情需要打理,也不像史湘云做女红到深夜,她任由自己的个性充分发挥,并且毫不掩饰。

林黛玉的愁,薛宝钗的时,史湘云的豪,这三个姑娘最受喜爱的还是林黛玉。贾母也最爱她。黛玉中暑,贾母要在家陪着,不去清虚观打醮;贾母担心她针线活劳累了,不让她做;元宵节放炮,贾母担心声音太大,把黛玉搂在怀里。

果子狸先想着给两个玉儿吃;贾母担心螃蟹性寒冷,宝玉、黛玉吃螃蟹多了,身体受不了。黛玉享受着特权阶级带来的优越感,还有祖母对她的无条件的爱。

一个小女孩在这样的环境里,傲娇一点也是正常的;能够靠近贾母身的人,都可以获得特权,哪怕是傻大姐。

一体两面,曹雪芹第五回就说过了,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宝钗更受下人丫头婆子们的喜欢,都去找宝钗玩。贾府下人不喜欢黛玉,不敢表达,用行动来回避她。李嬷嬷说黛玉的嘴,比刀子还尖;太靠近权利,会遭来别人的嫉妒,遇见事情都会往她身上推;而这一切,林黛玉都浑然不觉。

贾府人口众多,需要平衡很多人际关系,薛宝钗用尽心思来处理各种不同的人际交往;而林黛玉对这一切视而不见,把自己放到一个自卑自怜的位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宝钗关心别人眼中的自己,黛玉也关心别人眼中的自己。两个人的行为完全是南辕北辙。薛宝钗稳重平和,少有情绪激荡,屈指可数有两处。贾宝玉暗指宝姐姐长得胖,宝钗不高兴了;抄检大观园,宝钗及时搬离大观园。

其余时候,宝钗平静如水。她随时掌控局面,在家里宝钗是主心骨,薛蟠要远行,安排妥帖,替母亲分忧;史湘云要请客,宝钗要张罗;邢岫烟没有保暖衣服穿,宝钗替她赎衣服。黛玉读闲书,她要管。

宝钗做这一切,使她自己心安,她用这种方式来爱自己。宝钗得到现代很多人的喜爱,是因为她的社会属性更明显。她是社会中的一份子。

而林黛玉呢?封闭自己,抑郁自闭,眼泪和抱怨是她的武器,她眼睛里的世界是灰暗的,不满与谴责,曹雪芹给了她“还泪神话”,十分优美动人。

从第五回曹雪芹对黛玉和宝钗两个人的评价开始,林黛玉的性格缺陷就很明显。林黛玉的眼泪太多,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密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水为汤。到了凡间,她只是换了眼泪的形式,依然为情流泪。

林黛玉比宝钗更加玲珑剔透,林黛玉“心较比干多一窍”。宝玉被烫伤,宝钗主动送棒疮药,林黛玉送上一筐眼泪,眼睛肿的跟桃儿差不多;黛玉关心宝玉,王熙凤没有来打花胡哨,她也看在眼里。

贾宝玉浑浑噩噩,林黛玉道:“要这样才好,咱们家也太花费了......替你们一算计,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比致后手不继”(第六十二回);

探春帮助迎春收拾好了烂摊子,黛玉道:“真是‘虎狼屯于阶壁,尚谈因果’。” (第七十三回)可见,黛玉也在观察判断。还有众人一致认为潇湘馆的管理最到位。黛玉看透不说透而已。

史湘云亲近薛宝钗,要和宝姐姐一块儿住。本来就孤孤单单的林黛玉,就更加孤单了。还好贾宝玉经常让袭人去陪伴黛玉。林黛玉逐渐成长,学着宝钗与人打交道,她也会抓钱给婆子,会承认自己不能。凹晶馆联诗,黛玉就主动说:“下句竟还未做,只为用工在这一句了。”(第七十六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论读闲书,宝姐姐八面玲珑,知识丰富,不在黛玉之下,而宝钗很少刻意表露,在你身边一个这样的宝姐姐,你也会被温暖,温热。林黛玉又是一个急需要被温暖的人。

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两个玉儿的情感在袭人的见证下,虽然宝玉把袭人当作了黛玉。接着金钏儿跳井死了,夏太监到贾府要蒋玉菡,贾环告状。第三十四回,贾宝玉挨打,晴雯送手帕,林黛玉题帕三绝。两个玉儿的情感尘埃落定。自此,林黛玉有了安全感。

第三十七回,探春偶解海棠诗社。大观园的姑娘们,咏白海棠,咏菊花,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热闹非凡。这一段时间是林黛玉一生当中最美好温暖的日子,也是大观园最和和美美的日子。林黛玉的心逐渐打开,大观园群体活动开展的丰富多彩,林黛玉便很从容地去观察别人,试着学习,加入到群体当中去。

所以,到了第四十二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 宝钗教育黛玉,不要读闲书,正是林黛玉转变的过程,宝钗刚好在合适的时间劝解黛玉,让黛玉感到温暖。林黛玉的转变开始了,很少哭泣,到了第四十九回,甚至于觉得眼泪变少了。

看起来,林黛玉是从和宝钗和解开始转变,事实是和宝玉的情感稳定,让她开始了转变,你认可这样的观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