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读佛经都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无论是佛经的原文,还是后人的释文,都是非常晦涩难懂,感觉弯来绕去的,看得人云里雾里。所以常人很难对佛经产生兴趣,普通人对佛经的了解,恐怕最熟悉的就是那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句话出自佛教的《心经》,佛教的千经万典中,唯有《心经》最为特殊,它全称是《摩诃he般bo若re波罗蜜多心经》,总共只有54句,260个字,却被认为是大乘佛教的第一经典和核心经典。

在《心经》原文的第二句中这样写道: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可能是由于《心经》短而易诵读,所以传播最为广泛,从而使这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为大众所熟知。其实,《心经》虽然短,但是也是非常晦涩难懂的,即便是去看白话的翻译文,大多数人仍然会是一头雾水。

普通人即使上网去查这句“色即是空”是什么意思,大概率的结果会是看了半天依然莫名其妙。这里的“色”指的是“色相”,也就是看到的有颜色有形状的事物外在的表相,这个容易懂。那么这个“空”就难懂了,它指的是“空相”,不过这个“空相”究竟是个什么意思,你去看解释的话,一般会得到这样的说法:空相就是虚无的相,但是这个虚无不是真的什么都没有。看到这里一般人都会一脸茫然了。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就是一连串的车轱辘话,其实讲的都是一个意思:色和空是一样的,没什么不同。如果我们不看那些佛经中的弯来绕去的口水话,用现代语言和道理来讲是很好理解的。所谓的“色相”就是事物外在的形象,能用五官感受到的表相。而这个“空相”也就是事物内在的本质。所谓的“色即是空”也就跟“透过现象看本质”差不多意思。

举个例子,人看到地球上水往下流,这是表相,即色相;其本质是地球引力对水产生的作用,这就是空相。人听到声音是色相,而声音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物体的振动,这就是空相。所谓“色即是空”就类似这样的。当然,这是对其解释的一种类比,佛教本身是唯心主义,不是唯物主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年的慧能和尚看到风吹动旗幡时,他说了句著名的偈语: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意思是你的思维在动,看到任何东西都是动的。这就好比那句“心静自然凉”了。实际上,凉不凉由温度决定,不是由心里的想法所决定。但是,这并不是说佛教就完全是迷信,唯心主义本身是一种哲学思维,它不等同于迷信,它也有其正确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