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的几个儿子里,老四李旦是最好欺负的,他生性软弱,毫无主见,要不然也不能安然无事那么多年。

不过,李旦也有冲动的时候,他害怕武则天害怕得要命,却亲自为一个人求情,可惜李旦还是政治经验太浅,不但人没救下来,还加速了他的灭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北门学士到三品宰相

李治还在世时,武则天的夺权运动就已经开始了,其中有一个新成立的部门名曰北门学士。

正常唐朝宰相议事的地方名曰政事堂,非宰相不得随意出入禁中。武则天为了分权,想出了一个北门学士,让一些年轻有为但根基不深的低阶官员,从玄武门出入禁中,时人称之为“北门学士”。

这些学士“以修撰为名”,实际上是武则天的智囊团,武则天是他们的第一领导人,直接密令他们参决朝政,“以分宰相之权”。

北门学士中,有个比较有名的人叫做刘炜之,此人少年时便以文藻知名,入朝之后,被武则天重用,遂被延揽为北门学士,从此成为了武则天的左膀右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炜之性格和善,在亲族中素有孝友之名,因此唐高宗也十分赏识他,亲自把他指定为相王府司马,成为李旦的授业之师。

嗣圣元年(684年),武则天废黜李显、拥立李旦,刘炜之立下汗马功劳,最终拜相。如此官运亨通,不知为何,垂拱三年(687年),刘炜之却想要推翻武则天。

宰相变心惹恼武则天

入仕之人,最大愿望不过出将入相,刘炜之放着好好的官不做,为什么要和武则天对着干呢?

实际上,刘炜之虽然拥护武则天,但他真正拥护的是睿宗李旦,因为只有武则天可以让李旦登上王位,他才肯帮助武则天。

但是,李旦上位后被武则天软禁,唐朝即将改朝换代,没有人敢讨伐武则天的不耻行径,虽有徐敬业扬州谋反,但武则天很快将他摆平。

眼见李唐宗室的根基被毁,李旦的前途命运堪忧,刘炜之不禁发起牢骚:“太后既废昏立明,安用临朝称制?不如返政,以安天下之心!”

就是这句不平则鸣的牢骚话为刘炜之招来了杀身之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武则天动了恻隐之心,可惜他却不买账

当时告密之风盛行,刘炜之是和他最信任的下属贾大隐说的,但下属为了升官发财,还是出卖了刘炜之。

武则天知道后,相当痛心,因为刘炜之可是她一手提拔起来的。所以,武则天网开一面,给了刘炜之很大的人情。

她授意有关部门给了刘炜之两个罪名——一是收受归州都督孙万荣的贿赂,二是与许敬宗的小妾私通,然后把案子交给了肃州刺史王本立审理。

从这些细节不难看出,武则天是想给刘炜之一个台阶的。第一,单看这两个罪名,都不是杀头的大罪;第二,武则天并没有派酷吏来俊臣审案,只要来俊臣审,就没有不招供的,让一个地方官去审堂堂宰相,更能说明武则天的良苦用心。

然而,刘炜之根本不领武则天的情,更留下了一句经典名言,他说:“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

意思是,没有经过中书门下两省起草审议的敕令,也配叫敕令?正常相权对君权是有很大制衡作用的,但武则天却搞独裁主义,相权的作用已经荡然无存,这句话也成为了政论界的经典之言。

李旦为恩师求情,没想到弄巧成拙

在刘炜之嘲讽地质问下,武则天勃然大怒,不顾往日情谊,以“拒捍制使”为名将刘炜之逮捕入狱。

就在这时,李旦连忙上疏为恩师求情。很多人都为刘炜之庆幸,觉得皇D出面,刘炜之死不了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最清醒的还是刘炜之,他摇头苦笑道:“这回我必死无疑了!太后临朝独断,威福任己,皇D这么做只能加速我的死亡。”

作为武则天十多年来最宠任的亲信,刘炜之确实太了解武则天了,李旦求情为什么会加速他的灭亡呢?

原因很简单,一个是堂堂宰相,又是皇D的老师,另一个是正统天子,如果皇D救下了政治威望高的刘炜之,就是为李旦换人心。更何况,一旦两人联手对付自己,岂不是自取灭亡?

结语

故事的最后,刘炜之被赐死家中,而李旦好不容易刨除对武则天的恐惧,开口为恩师求情,没想到却因自己太肤浅而害了恩师。这似乎也能说明,李旦还真不是当皇D的料,宰相都懂武则天,他却不懂。如果你是李旦,你会怎么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