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著名的画家徐悲鸿先生曾说过,“白马秋风塞上,杏花春雨江南”。

大漠塞上的壮美与江南的柔美是中国两种不同的美学文化。作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杭州之称为江南名都。不仅是墨客笔下的世外桃源,也曾经是中国历史上南宋首都临安城。

就这样一个江南县城,又怎样让南宋政权定都在临安城呢?然而在定城之后又怎能恢复在靖康之难之前的荣耀与辉煌呢?南宋就这样决定迁都于临安城,这样一个决定又对临安城,也就是现在的杭州产生怎样的历史文化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文化的发展,决定着历史的选择

在秦统一六国之后,才对杭州进行了设县名为钱唐县(注意是唐朝的唐)。从动荡的汉末以及三国时期,再到后来的两晋南北朝时期。临安城是以县城级别的钱唐县。

在现如今的杭州有一座古城,而这座城的城门就叫做武林门,在《武林旧事》这本书中曾描绘南宋临安城的地理位置。而在当时乃至现如今很多人都把这座城叫作武林,也就有了我们现在看的武侠小说中的武林,可是更多人已经不在知道它是一个地名了,反而当成了大侠的标志。

更是到了西汉时期,钱唐县成了军事的必争之地。

东汉时期郦道元的《水经注-浙江水》中明确地记载着。先属越地郡,又属吴地郡,便有了后来的杭州。总之,吴越结合部的杭州这一段位置太过于重要,划给哪一方都是身不由己,因为它是军事要地。根据《乾道临安志》在隋朝的时候,杨素创州城的时候就把杭州给命名为杭州城。对于杭州从县到州再到郡,隋朝短短几十年杭州完成了历史性的跨越。

到了唐朝时,杭州更是到了他的辉煌鼎盛的时期,他迎来了历史上著名的诗人白居易,作为杭州人民的父母官。

到了五代十国江南地区归为吴越所管辖,吴越三代五主,在那个战火连天的时代当中,吴越的统治更是将江南与杭州分离开来,杭州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迎来了属于的安稳时代,这一次华丽的转身更是让杭州的文化地位和经济地位,以至于政治地位上升了一个阶梯。更是从之前的苏州为中心,杭州绍兴为辅助;华丽的转身为杭州为中心,苏州和绍兴为辅助经济文化地位。

由于北方的战乱,大量的北方人南迁,为以前小县城小州郡的杭州奠定了广大的人口数量的基础,更是以杭州为中心展开了商业经济贸易圈。在靖康之难之后,北宋灭亡加速这一过程的形成。南宋高宗赵构南下,直接到了政治文化中心的杭州,并且在此地驻扎。后来便定临安(杭州)为行在(临时首都),杭州作为首都首次登上了中国历史文化的舞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历史的曲折,伴随着复国的重任

当时建都临安的时候,有三种不同的声音。

1、激进派主张立刻北上抗金,报灭国之仇,因此应该定都于北宋的故都开封为南宋的都城。

2、保守派便主张巡临东南,前往扬州,苏州一带来躲避金人的追击。

3、而折中派便采取了折中的方案,驻扎于襄阳与邓州之间。暂时躲避金人的追击,日后发奋图强再打回开封,并严守荆襄等战略要地。

而当时南宋的朝廷管事的更是选择了镇江、扬州、南京等多个战略要提来作为自己的都城,可是由于金人的猛烈追击,这些他们都不要幻想了,后来由于漕运的原因,高宗下诏迁址临安为都城,从此南宋就定都于临安城了。

但其中的也是一波三折,在绍兴年间仍有几次他们想要改都健康为首都,但经过严肃的考虑以及当时文化中心的建设已经形成,他们并未实行迁都令迁都建康。

在其中有一次非常严重的金人南侵事件,再一次激发了高宗想要迁都建康的信念。随后发生了一件震惊朝廷的淮西事变。

张俊这次北伐计划本就没有得到南宋四大将的全力支持,而南宋四大将之间本身就存在着矛盾,对北伐的形势判断也不够准确,四大将的判断也不尽相同,除了韩世忠将军表示会配合此次的计划外,没有人赞同,岳飞更是明确的表示反对其对北伐的计划,认为此时的时机不成熟。

而刘光世、张俊这为这两位上下级更是消极抵制,赵鼎与其他人的从中协调也并没有奏效,于是张俊便打算罢免刘光世来杀鸡儆猴,结果反而让刘光世的部下在骊琼感觉没有安全感。于是刘光世率领全军渡过淮河,投靠了刘豫,数万名训练有数的将士,装备精良的武士就这样投降了。

原先南宋的两淮防线坚不可摧,但此次的事变对于南宋的两淮防线造成了巨大的打击,也因此没有将都城迁往建康而留在了临安。

至此迁往建康都城的路线就此宣布破产,同年的十月份高宗返回临安,更是有人提醒高宗,这样一来我们全国上下都会认为你没有想要恢复中原的信心与希望了。而高中更是伤心的表示,张俊经营的数年没有为祖国赢得半边的疆土,反而费民费力。从此高宗便放弃了北伐抗金的意愿与策略。开始消极怠日的与金人商议议和,同时也正式得以临安为南宋的都城而建国。

三、结语

客观的说,南宋选择临安城为都城,其实也有必然的因素,例如江南有利防卫条件以及丰富的天然物资与便捷的交通与快速的漕运,南宋朝廷里诸多江南士大夫的得势的,但是也有诸多的历史偶然,比如金军的入侵,官场里文武百官的明争暗斗,以及高宗的性格,使杭州开始了长达百年的京师繁华。

参考文献:

周密. 《武林旧事》

李心传.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