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喜马拉雅山开始降雪的临近,班公湖也结冰了!印军最担心的冬季后勤保障,终于成为了自身最大的“现实威胁”。

与此同时,中国早早的为高原山地作战做好了准备,小到防寒防潮服、供暖设施和氧气包,大到主战装备为高原山地作战进行的应急改装和保障,应有尽有。喜马拉雅的雪季已经逐渐来临,印度部署在拉达克高原地区的数万大军,是时候决定是走是留。

换句话说,印度前线数万普通士兵的命运,全在莫迪和印军高官的一念之间。但为了自己的政绩和地位,这些印度高层其实是不吝惜于使用武力的。

印度自独立后一直妄图成为“南亚霸主”,在喜马拉雅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兴都库什山脉等方向上不仅吞并锡金、控制不丹,还与中巴两大邻国直接爆发过局部战争。1999年,印军为了夺取克什米尔斯利那加到拉达克地区列城的战略公路,同巴基斯坦军队在卡吉尔地区爆发激烈武装冲突,冲突持续了4年。

虽然印军的山地作战战略依旧以数量规模为主要依托展开,并缺乏足够的技术装备支持,但印军的确是二战后山地作战实战经验最为丰富的军队之一,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庞大的山地作战部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1年后,印度提出所谓的“战区联合作战”理念,在高原山地作战中注重陆军同空军的配合,要求印军在实施山地作战时以“攻势作战、立体作战和纵深打击”为主要战法立足点。当前,印军山地师一级单位均同空军部队进行过陆空一体联合作战演练,取得了部分经验。

印军认为,在拉达克地区的高原山地作战中,由于印军的后勤保障线十分脆弱,必须强调山地师依托现有物资和装备展开攻势作战。印军的这种想法,说白了就是寄希望于在第一波攻击中依托山地师的庞大数量“一锤定音”,然而,在面对质量和技术优势的对手时,这种孤注一掷的打法想要得手则颇有些“一厢情愿”。

随着雪季的来临,除了后勤保障问题外,印军在拉达克地区的重兵集团还需要克服多种困难。

首先是印军自身保障条件简陋带来的困难。资料显示,在1962年的战斗中,印军死于高原病的人数远远多于被打死的人数。同时,由于印度士兵的年龄偏大,这些大龄军官和士兵在缺乏有效卫生保障时容易出现肺水肿等疾病——根据卡吉尔战争的案例,在锡亚琴冰川的作战进程中,印军多名中高级军官死于肺水肿。

其次,印军中低军官存在能力问题。由于拉达克地区的地形天然割裂,印军部队的行动受限,需要印军以分队为单位独立作战,这对于中低级军官的指挥能力和战术素养提出了很高要求。后勤不佳会导致士气低迷,而基层军官的指挥直接关乎战斗力。

最后,印军依赖的空中火力支援实际效能不如预期的问题。战机在高原山地区域投弹时,火控系统是按照投弹时飞机与地面的相对高度设定弹着点的,预定目标很可能高于火控系统设置的弹着点,造成打击精度和引信方面的问题。同时,不论是沿着山脊还是山谷飞行搜索,都容易遭受到对方的防空火力打击,进一步降低空中支援效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此可见,对于拉达克地区的印军而言,的确到了做出关键抉择的时候了。

莫迪政府在中印边境问题上的炒作已经足够,这个时候是体面的撤军能够保证印军的现有“成果”,但要是继续顽固驻扎下去,接下来不论是出现更多的印军内部丑闻还是在挑衅行动中再度颜面尽失,印军、印度政府高层都很难对民众交代,而更悲惨的将是对峙前线的印军普通士兵,他们不得不为本国政客的错误付出自己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