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一个二孩妈妈,而且两个娃性别均是臭小子,我每天都活在鸡飞蛋打与水深火热之中。

特别是老大刚满五岁半,老二又紧跟着步入一岁半的阶段,这「当妈都会懂」的年龄搭配,我每天都被他们逼到在崩溃的边缘徘徊。

常言总说「知子莫若母」,但是说实在的,随着孩子们陆续接近并跨过两岁这个门槛,每每臭小子们因为一些「奇葩」的理由大哭不止时,我着实只能一脸绝望。

01

就在前几天,我带他们去玩具店一人挑了一个玩具,原因无它,只求他们能消停一阵。

回家后,两只神兽就迫不及待地坐地上,一左一右各自研究手中玩具,我则葛优瘫般倚在沙发上发呆。

正想感叹岁月正好、耳根清净的时候,老二突然小包子脸一皱,嘴一撇,放声开嚎。

我还以为是玩具坏了,起身想要安抚。

结果就看见老二把新玩具丢一旁,双手捏着上衣侧边作为装饰的开衩,一边哭一边试图把侧开衩拼接起来。

看得我哭笑不得,这衣服也不是第一次穿,怎么今天非纠结这侧开衩?

但无论怎么安抚、怎么解释,老二都无动于衷,坚持要把侧开衩粘好。我只能无奈地扒了他的上衣,换上一件没开衩的,这才让他消停。

老二的「火」刚扑灭,老大又开始哼哼唧唧。老母亲我只能按耐着蹭蹭往上冒的火气,耐心询问怎么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老大指着新买的合金轰炸机玩具的尾翼一侧说:「妈妈,这个地方松了,摇一摇会晃。」

我无奈答道:「那这个是玩具嘛,总是有地方做的不够精致,晃也是正常的,不影响你玩啊。」

老大又说:「可是另一边晃的幅度没那么大,两边不一样。」

我无语地问:「那你想怎样?」

老大回答说:「我要两边晃的幅度一样。」

老母亲当场就被自己内心勃发的火气,烤了个里焦外嫩,心想:「敢情你还想上天呢?」

但不管内心如何吐槽,百般嫌弃,娃毕竟是亲生的,最后也只能强迫着自己拿出超强粘合胶,帮老大把摇晃的尾翼两侧粘了个稳稳当当。

估计很多爹妈都有同感,原来乖萌可爱、任人逗乐的宝宝,为什么到了一岁半、两岁,突然变得有些难缠又拧巴了呢?

02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大部分宝宝一岁半过后,或多或少都会开始表现出一些完美主义倾向。

吃苹果要完完整整的一个,不能切半不能切块,万一孩子爸嘴欠,上前咬了一口,换来的绝对是痛彻心扉的后悔,因为孩子会给你哭个天昏地暗。

除此之外,饼干不能碎、可乐罐子不能扁、玩具积木不能掉色、衣服不能开衩.....

之所以会这样,并不是孩子给自己找气生、找罪受,而是因为孩子逐渐理解了物品的完整状态与复杂属性。

这其实恰恰是一种认知上的进步所导致的结果。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会学着练习去给物品分类,或者把一个东西拆解成不同的构成部分,并且在心智上对于「物品的完整性」有了初步的概念。

但毕竟孩子们对于这些事物的理解还处于练习阶段,自然也就比较稚嫩,也难免会提出一些匪夷所思的需求:不论现实情况如何,反正我就要完整的!

延伸到日常生活中,那就是不管能不能做到,能不能做好,反正什么都要自己做,自己做了才是完整了。

孩子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行为表现和意识,是因为宝宝的自主性开始萌芽,独立意识开始增强,渴望对外界进行控制。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埃里克森(Erikson)提出,儿童早期(2~4 岁)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虑。

在这个阶段,孩子通过不断地抗拒大人,来完成自我意识的建设,在不断地拒绝和对抗中来获得掌控自我和外界的能力。

所以所谓的 terrible 2、horrible 3,不过是因为孩子自主性更加明显,从而表现出更多的主动探究的行为,但他们又吃了不会说话的亏,只能用「一言不合就嚎啕大哭」来表达心情。

0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在孩子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对大人的「反抗」则体现在,孩子有了自己的一套「规矩」:

早上起来换衣服,一定要先穿上衣,再穿裤子,如果顺序错了,就要全部脱掉重新来;

某一个玩具一定要放在固定的地方,不能移动半分;

去超市买东西,一定要顺着入口,零食、玩具、蔬果每个区域挨个来,最后顺着箭头方向一直走到收银处,不能改变一点顺序;

……

对于这些自成一套的「规矩」,家长往往不能理解,觉得孩子不够「变通」、不听话、甚至是折磨人。

可是成人之所以能够「变通」,是因为我们从小到大积累了太多的经验和案例,对于自己所处的环境有足够的认识和理解。

而对于孩子来说,一切都既陌生,又不安全。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面对从四面八方、无孔不入汹涌而来的信息,为了能更快速地甄别、学习、吸收,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专注于一种学习方式:脚本记忆

所谓的「脚本记忆」是指在特定情景下,对事件因果序列的记忆。

通过「脚本」,孩子可以将日常生活的体验和事件整合起来,变为可以预测的框架,在需要的时候,按照一定的顺序或结构清晰地回想起来。

例如「逛超市」的脚本包含了在超市门口取购物车、在货物架拿东西、到收银台结账、回家,那么每当妈妈一说「逛超市」,宝宝脑海里能马上调用「逛超市」的脚本,预测接下来的事件。

而脚本使这个世界变得安全和相对可以预测,孩子可以快速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并掌控这些环境,获得掌控感从而获得安全感。

一旦某一个环节、某一处记忆被干扰并发生改变,对于孩子来说那就是大危机!

孩子们表示:「怎么办怎么办?怎么不一样了?又说不来!只能用哭以示抗议!」可在大人看来却是:「这孩子为啥这么拧巴?这么执拗呢?」

所以当孩子遭遇这样的「危机」,家长千万别着急、别责怪孩子,咱们一定要与孩子共情、接纳孩子的执拗与不满。当孩子无法正确表达自己情绪的时候。家长可以试着慢慢教孩子学会表达情绪,疏通孩子的情绪。

随着孩子不断长大,日常生活事件越来越丰富,「脚本记忆」会逐渐多样,也就能更加「变通」啦。

04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当然啦,即便知道孩子以上种种「莫名其妙」的行为,都是成长过程中正常的发展阶段。但是面对孩子各种胡搅蛮缠的「灾难现场」,家长的糟心也是实打实的。

在大人孩子都头疼的当下,我们该如何应对呢?教大家三招。

1. 顺势而为

对于 1 岁半到 2 岁左右的孩子,想和他们「讲道理」,也许无论家长如何苦口婆心,孩子还是「我自岿然不动,该嚎就嚎」。

所以如果孩子的要求并不过分,没有身体伤害,也没有违背原则,那最好的方法就是顺势而为,满足他们的需求。

例如孩子因为饼干碎了而哭闹不止,如果家长说:「碎了两半,还是可以吃啊,又没有变少。」换来的一定是孩子哭得更狠。

倘若顺势而为,直接拿一块完整的饼干和他换,有效的概率会高很多。

2. 适当转移注意力

当然了,顺势而为不一定时时能用,也不一定时时有用,咱们可以适当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家长可以先用玩具换走孩子手上的饼干,让孩子从饼干碎掉的世界走出来,或者抱着他到窗边,用新奇的语气引导孩子看外面的云朵、小鸟或者楼底下玩耍的小朋友等等。

当孩子从与当前记忆脚本有关的场景中走了出来,就更能听进去来自家长的建议了。

3. 逐渐渗透

当孩子再大一点,有一定的交流能力时,家长在顺势而为的同时,也可以采用逐渐渗透的方法,为孩子的问题解决提供更多的应对方式。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例如孩子非要自己「摁电梯」,当我不小心摁了下行键,引来孩子的不满。

我会尝试和他商量:「啊,妈妈忘了这是宝宝的工作,对不起啊,不过咱们等会进电梯里,由宝宝来摁楼层键,和摁关门键好不好?」

或者碰到热心邻居摁好上行键和楼层键的时候,和孩子解释:「电梯是大家一起用的,不是宝宝的电梯,所以宝宝可以摁,邻居叔叔也可以摁,等会到了,宝宝帮大家摁开门键,让大家先走,好不好?」

其实,以上所提到的种种行为表现,都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的丰富而逐渐有所缓和。

所以家长并无需过于紧张和纠结,大人做好足够的心理预期,慢慢地等待孩子的成长就可以了。

参考文献

[1] 沈闯. 别让孩子错过0~6岁敏感期[M].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19. -.

[2] 乌莎 · 戈斯瓦米. 牛津通识读本:儿童心理学[M]. :译林出版社, 2019. -.

[3] 罗伯特 · 费尔德曼. 发展心理学-人的毕生发展第六版[M].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3. -.

[4] 陶红亮. 走进孩子内心世界 [M].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0. -.

[5] 陈辉. 幼儿行为问题应对:0-6岁儿童养育专家全知道[M].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5. -.

内容策划:老丁

题图来源:站酷海洛

本文经由牛津大学儿童与发展硕士、香港大学心理学博士郑鹊审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