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七国之乱,是发生在西汉景帝时期一次著名的政治事件,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诸侯国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联合叛乱,以武力对抗中央政权,最终以中央政权完胜,七个诸侯国完败告终。

七国之乱是中央和诸侯国利益博弈的必然结果,它的发生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也对西汉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七国之乱的背景

刘邦建立西汉以后,迫于形势需要,分封了不少异姓诸侯王,如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等,但这些只是权宜之计,一旦天下稳固,刘邦就过河拆桥,使出雷霆手段,把这些异姓王一网打尽。

随后,刘邦吸取了秦二世而亡的教训,觉得单纯实行郡县制太不安全,老百姓一造反,皇帝就是孤家寡人,没人帮助,他觉得天下最亲莫过手足兄弟,于是重拾西周的分封制,把自己的儿子、侄子分到各地做王,还在临终前规定“非刘氏不得封王”。

刘邦很信任自己儿子,赋予这些“儿子王”很多权力,他们在自己封国内拥有行政权、财权、兵权,甚至可以自己铸钱,一个个俨然独立王国。可刘邦不知道他死以后,这些儿子、侄子们个个拥兵自重,尾大不掉,已经构成对中央政权的严重威胁。

汉文帝继位后,已经意识到诸侯国对中央政权的这种威胁,他采取贾谊提出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策略,把一些大的诸侯国析为几个小国,比如把齐国析为七个小国,虽说齐国封地还是一样大,但力量分散,实力已经被削弱。

七国之乱的起因

在西汉诸侯国中,吴王刘濞资格最老,他是刘邦的侄子,刘邦的儿子们穿开裆裤时,他就追随刘邦南征北战,立下不少战功,所以被刘邦封为吴王,占据经济富足的吴地。

汉文帝时,吴王刘濞的太子刘贤入朝,陪着皇太子刘启玩,俩太子下棋时起了争执,甚至动起了手,刘贤在吴国骄横惯了,对皇太子刘启一点都不客气,刘启一怒之下,拿起棋盘使劲砸向刘启的脑袋,结果一下子把刘贤当场砸死。

这原本是一次过失杀人事件,但杀人者是皇太子,无需承担法律责任,只能怪刘贤脑袋不够硬,经不住砸,但老年丧子的刘濞却从此对皇太子怀恨在心,对汉文帝也不怎么守礼,经常称病不朝,汉文帝体谅刘濞的心情,也没怎么跟他计较。

汉景帝即位后,御史大夫晁错上《削藩策》,提议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晁错的建议正中汉景帝下怀,立刻着手实施削藩,他不断找茬对各王国采取措施,削减他们的封地,限制他们的发展,一时间巢也震动,诸侯王人人自危。

汉景帝的削藩之举在朝野引起了很大震动,藩王们当然不服,吴王刘濞对汉景帝当初的“杀子之仇”仍耿耿于怀,他担心削藩迟早削到自己头上,与其束手就擒,不如突然发难,主动出击,联合诸王造反,一举推翻汉景帝,自己当皇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七国之乱的经过

经过一番串通谋划,汉景帝三年(前154年)正月,吴王刘濞正式在广陵(今江苏扬州)起兵,响应他起兵的还有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等刘姓宗室诸侯王,一共七个王国,史称“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的借口是“清君侧,诛晁错”,但实际目标却是皇帝和中央政权。

一开始,七国占据上风,汉景帝迫于压力不得已让晁错背锅,诛杀了这位大功臣,七国不仅没有满足,反而认为中央软弱,吴王刘濞竟公开称帝,与中央分庭抗礼。

关键时刻,两个人发挥了支柱作用。

一个是汉景帝的弟弟梁王刘武,他的封地主要在河南,他率兵顽强抵抗,顶住了吴楚联军的进攻,牵制住了叛军最强大的主力,为决战争取了时间和空间。

另一个是名将周亚夫,他趁叛军主力进攻梁国时,避开正面决战,从关中率军绕道蓝田、出武关,抵达叛军背后,然后坚壁不战,待对方师老兵疲时进行反击,大败叛军主力。

随后,周亚夫率军大举追击,迫使吴王逃到东越,汉景帝派人利诱东越,东越王的政治站位很清晰,用计诱杀了吴王刘濞,把人头献给了皇帝,随后楚王自杀,吴楚联军溃散。

吴楚联军是叛军的绝对主力,这边一散,其他王国也掀不起大风大浪,后来相继被平定。从叛乱到被平定,“七国之乱”仅历时三个月,以中央政权全胜而告终。

七国之乱后,汉景帝趁热打铁,进一步采取措施打击同姓诸侯王,如收支郡、边郡,分封诸皇子为诸侯王,取消任免官吏和征收赋税权,等等。这些措施大大削弱了诸侯王的力量,大大增强了中央政权的权威,为后来汉武帝彻底解决藩王问题,建立强大的中央政权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