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段祺瑞对袁世凯称帝的态度是:表面“服从”,暗中不合作。除此,在北洋军中,还有一位“反对者”,他就是冯国璋。冯国璋虽不反对“复辟帝制”,但他也没有想到袁世凯却骗了他,自己做了皇帝。其实,冯国璋对袁世凯并非没有防备之心。

蔡锷在回云南之前,曾在袁世凯的统率办事处任职,他的军事才能很得袁世凯的赏识。那段时间,袁世凯和蔡锷每天都共进午餐。当时,北洋军正在剿灭白朗起义军,其间的一切作战计划、情报和来往文电,袁世凯都交给蔡锷审阅。

我们现在知道,当年袁世凯召蔡锷入京,实际目的就是为了“隔离”他。可是,蔡锷却用“障眼法”取得了袁世凯的信任,才顺利逃出了北京。那段时间,除了蔡锷,还有东北的张作霖、山西的阎锡山及湖北的黎元洪,均被袁世凯“召见”。

可见,袁世凯早已暗存“兼并之心”。

其实,袁世凯“大总统”这个帽子,并不代表他已经“总管”了整个天下。所以,袁世凯要在每个地盘上都竖着“袁家旗”,这样他才会感到心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当冯国璋找到蔡锷后,二人很快立下“密约”:“只要南京这边出兵反对帝制,云南必会第一个响应,达成相互牵制的效果。”

但是,冯国璋却有自己的小算盘,他不想过于冒险,只想趁机捞点好处。所以,冯国璋的真实想法是“以静制动”,自己先不出兵,等到蔡锷、袁世凯真的打起来,他再见机行事。冯国璋的想法很美好,但他身边的两位幕僚却不这么想。

这两位,一位是秘书长胡嗣瑗,一位是机要秘书潘若海,他们都是康有为的学生、心腹,清室复辟的忠实拥护者。当时,冯国璋对胡嗣瑗和潘若海很是信任,在冯国璋任职江苏督军期间,胡嗣瑗和潘若海负责掌管公私图章大印、代拆代行所有文电。

当时,蔡锷已经做好了独立的准备,以为冯国璋真的“按约起兵”,于是,他也立刻进行了誓师。

之后,这件事情传开竟成了一时的笑料。

可见,军事治理上的逻辑,同样适用于国家的治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时代的进步在于思想认识的进步,国家的进步在于治国理念的进步。历史已证明,帝制已经是归于尘埃的旧制,再捡起依旧腐朽,如果看不清形势,最终打脸的只能是自己。

【《袁氏当国》、《中华民国档案史资料汇编》、《冯国璋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