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冷兵器研究所】原创内容,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主编原廓、作者明忆,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编者按:在冷兵器研究所的《花木兰替父从军12年,怎么没被发现女扮男装?》《花木兰是鲜卑白种人,跟汉人无关?北魏拓跋氏:宇文家才多少高加索血统》《明明出自野史,连姓氏都是明代才子杜撰,为何花木兰能成为古代忠孝贞烈的典范?》等文章中,说到《木兰辞》的年代其实是存在争议,不过根据主流说法,花木兰是北魏时期六镇府兵。但不过这种说法却也并非没有可怀疑之处,本期笔者就从多方视角,分析一下花木兰最有可能是什么时代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先说一下笔者的个人观点,《木兰辞》中的木兰,不会是一个北魏人。究其原因,这就要从北魏的兵制和军制着手。历史上北魏主要的兵制主要分为两种,即带有世袭性质的世兵制,和征发百姓轮番参军的番兵制。在此之上,北魏的军制是以世兵为主要兵源的中军和镇戍军,以及以番兵为主要兵源的州兵。更之上,北魏还奉行内外兵制,其中中军属于朝廷直接管辖的“内军”,而镇戍军和州兵,则是属于地方管辖的“外兵”。

▲世兵制起源于汉末三国时期

那么问题来了,从木兰“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的行进速度来看,木兰家显然是住在边境地区。那么假如木兰家是世兵,这就不符合中军主要集中在京畿重地的条件,换言之,木兰家属于镇戍军这类“外兵”。但是“外兵”的征调是由地方进行,并不是由朝廷直接负责,这就不可能出现《木兰辞》中“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情况。至于番兵那就更不可能,番兵本身虽然也有一些会在边境地区服役,但是这种服役本身是属于徭役的一种,并不会说像木兰那样长期在军营服役。

▲北魏壁画中的北魏武士

除了以上这些,实际上还有一个问题是,世兵制本身,其实比起后来的府兵制更不容易出现木兰“代父从军”的情况。原因很简答,在世兵制下,官府对于士兵家眷的管理实际上更加严格。士兵的家眷不仅和本人一样都是归入“兵户”,同时日常和战时都是被集中起来,充当官府用以防止士兵叛逃的人质。换言之,如果是按照世兵制,那么在木兰得知自己父亲被征调时,实际上包括她在内,整个木兰家都已经是处于被控制的情况,自然更难完成一个移花接木的“代父从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木兰就不会是北魏初期的人吗?当然不会。在北魏初期,奉行带有游牧色彩的“八部大夫”制,军队的征调和管理,本身都是由这些原部落首领进行,这不仅不会出现前面说的“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甚至战争结束,木兰“归来见天子”的情况也不会发生。同理,北周因为实行比北魏早期“八部大夫”制等级更加分明的“八柱国制”,因而可以排除。同一时期的北齐则是继承了北魏时期的“内外军”制,加之北齐的一些军制管理问题,也不大符合《木兰辞》中所描写的情况。

▲北周时期的鲜卑武士

既然北朝不大可能,那么还有木兰还有可能是什么朝代的人呢?这里先卖个关子,说一下《木兰辞》中重要的两个地名,“黄河”、“黑山头”,以及最后的“燕山”。在《木兰辞》中“黄河”可以说是相当重要的地标,从出现频率和详细描写来看,“黄河”应该是一个实写的地标,再以此作为锚点来判断,木兰服役的地点,应该就在距离黄河一天行程的地方。考虑到《木兰辞》本身是在唐代经历整个文本大改,“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这段本身有着唐代文风的段落,参考的肯定也是唐代的地名。

▲黄河是《木兰辞》中唯一实写的地名

在唐代诗词中的燕山,其实是指两个地方,一个自然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北京大小燕山,而是另一个则是在今天宁夏的唐朝羁縻州——燕山州。比如在李白的《北风行》中的“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明显说的就是大小燕山,而李贺的《马诗》中描写边塞的“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描述的则应该是燕山州。

▲唐代燕山州就是今天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惠安堡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黑山头”这个地名上,唐代佚名的《征人怨》中,提到“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从诗中提到的“金河”和“青冢”来看,这里的黑山应该是在唐代的单于都护府附近。不过这之外,实际上唐朝还有个“黑山头”,在唐末诗人曹唐的《句》中,提到“斩蛟青海上,射虎黑山头。”这个“黑山头”根据笔者个人考证,可能是在唐朝与吐蕃曾长期鏖战的土谷浑地区,这里限于字数就不展开讲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代单于都护府遗址

说了这么多,就该引出本期的重点了,《木兰辞》中木兰到底是什么朝代的人呢?这里说一下笔者的个人看法,各位看官姑且看着仅供参考。结合上面的地名分析,笔者认为木兰最有可能是出身两个时期,一个是隋朝开皇八年,东突厥都兰可汗断绝向隋朝朝贡,到大业二年,隋炀帝在榆林接见启民可汗隋朝和突厥恢复和平。另一个则可能是唐朝景龙二年朔方军总管张仁愿主动出击,在突厥控制区筑起河外三城,到开元八年唐朝击败突厥,恢复单于都护府。

▲木兰面对的燕山胡骑很有可能就是突厥人

那么笔者这一结论有什么依据呢?首先,隋唐时期的府兵不再归“八柱国”负责管理,而是直接归于朝廷,加之不存在“内外军”问题,因此身在边境的木兰父亲,被朝廷点兵入伍就非常顺理成章。加之隋唐时期对军队管理采用“十二卫”制,也正对应了《木兰辞》中“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的情况。除此外,其实这两个时期,在府兵的管理上,也出现了相当大的问题。

▲隋代武士俑

在北周末期到隋初,实际上正处于府兵管理相当混乱的一个时期,隋文帝杨坚对于军队的改制以及改朝换代对于基层的冲击,使得当时甚至出现了普通百姓谎称兵户的情况,因而出现像木兰这样“代父从军”这种明显蒙混过关的情况,基层官吏不管不问也没有什么奇怪的。至于唐代虽然也实行户籍制度,但是由于基层管理松懈和均田制逐渐崩溃,从唐初开始,各地瞒报人口的问题,已经属于见怪不怪的事情。至于到了“神龙革命”之后,连京兆地区瞒报人口都已经是越演愈烈,到边境地区,一个府兵家里突然蹦出个成年“男丁”,只要家里人帮忙打好掩护,要瞒过折冲府也更不是什么太麻烦的事情了。

▲唐代府兵

除此之外,其实看木兰投军之前买买买的清单也可以发现,木兰只是购买了马匹骑具,却没有准备铠甲一类武具,这个原因要是结合到隋唐时期的武器管理也可以解释,因为按照隋唐时期的管理,铠甲、弓弩,只能由朝廷管辖的少府制造,并在府兵集结后进行发放,因而木兰在市面上是买不到这些武具。除此之外,这两场战争本身本身围绕的地点,也是和《木兰辞》中的地理描述大致符合。加之时间方面,也是一个进行了16年,另一个进行了12年,符合《木兰辞》中所说的“壮士十年归”。尤其是隋朝与突厥的战争结束后,当时的皇帝隋炀帝杨广更是极为风光的亲自到榆林,作为有功士兵的木兰,还真有可能获得觐见皇帝的机会。

▲隋炀帝杨广

说到这可能有人要说了,《木兰辞》不是出自陈朝的《古今乐录》吗,怎么可能出现隋唐时候的事?!实际上《古今乐录》原本其实早已佚失,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其收录的文章,实际上都是北宋的《乐府诗集》中,标注是来自《古今乐录》。更重要的是,就连《乐府诗集》作者郭茂倩对《木兰辞》的出处也是抱有怀疑态度,因而在《乐府诗集》还记载“唐人韦元甫拟作《木兰诗》一篇”的说法。至于木兰的族属,介于对皇帝“可汗”这一称呼,笔者本人怀疑是有一定可能,木兰家是投靠隋唐,成为治下边境地区府兵的突厥或者铁勒一类游牧民后代。

最后木兰究竟是否真有其人呢?笔者个人认为是没有的,毕竟在古代着重孝义的社会风气下,如果真的出现木兰这号人物,那么肯定会迅速成为当时的爆款热点。这就算不被各路文人墨客大书特书,也总不至于沦落到刚到宋代,就连诗歌作者、时代等等这些信息都无从考证的下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