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宋朝大诗人范仲淹之金句,体现出了他爱国忧民的强烈情感。在北宋皇佑二年(公元1050年),江浙一带爆发了大饥荒,百姓们苦不堪言。皇佑初年,范仲淹任杭州知县,管辖地区正好有一带位于灾区,范仲淹立马做出应对措施,下发赈灾救济的粮食,还号召民间的富农卖出多余的粮食,用于赈灾,还有很多其他措施一并推出。而在这其中,有一项措施为赛龙舟,赛龙舟本来娱乐项目,为何范仲淹会在灾害之年鼓励娱乐活动?这必定有其深思熟虑之原因。

一、灾区人民苦不堪言,百姓们有的饿死有的命在旦夕,救灾局面十分沉寂,很多百姓失去了精力与活力来配合救灾,范仲淹出此政策,用以焕发灾区百姓活力

江浙一带一直就有赛龙舟的习俗,每当佳节之际,赛龙舟的场面非常热烈,人们聚集在河边看赛龙舟,十分热闹,所以对于江浙人民来说,赛龙舟对他们不仅仅只是一个娱乐项目,还是一种氛围的精神依托。无论是自己上阵赛龙舟,还是在河边看龙舟,对于他们来说,哪怕是老人小孩,都有很强的兴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龙舟游春图》镜心 绢本

在饥荒爆发以后,整个江浙愈发死气沉沉,《宋史》记载:

“道有饿殍,饥民流移满路。”

针对这种情况,范仲淹却另辟蹊径,鼓励人们赛龙舟。然而,当时赛龙舟进行的过程实际上并没有那么顺利。一开始范仲淹开仓放粮,希望以富人接济穷人,但是富人在心理上极度不接受,很多人都紧紧看管着自己的粮仓,捂紧自己的口袋,不愿意拿出自己的粮食与他人分享,哪怕是以一定价钱卖出。

当时有很多人饥不饱腹,百姓们连饭都吃不上了,自然顾及不了这些娱乐之事了,因此范仲淹也有对策,令寺庙、富农和贫民相互配合,最后形成了一个良性的链条。

不仅赛龙舟之事举办得轰轰烈烈,百姓们的饱腹问题也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使当时参与进去的每一个人都有了参与感。因此,很多人在参与了赛龙舟的工程之后,变得越来越有活力,整个城镇又开始变得生机勃勃,范仲淹在当时提出这个政策之前,也是考虑到了赛龙舟对当地人民的特殊意义和独特氛围,所以想出了赛龙舟的办法。

周臣《流民图》(局部)中的饥荒流民

因为范仲淹的政策,当时的救灾局面一下子便活跃了起来,即使宋朝灾情严重,但范仲淹管辖的区域却富有活力,当地百姓们也开始有饭吃。相较于之前饥肠辘辘的生活来说,在范仲淹赛龙舟政策治理下的地区生活较以前已经好了很多。

即使是面对这样严重的灾情,但范仲淹依然能够冷静思考,深谋远虑,制定出了赛龙舟这样听起来并不靠谱的政策,以自己的努力鼓舞了百姓,最终使灾区重新焕发了活力。

二、在当时灾情严重的局面,粮食极其珍贵,很多人并不愿意配合救灾,范仲淹便提出了许多办法来配合赛龙舟的实施,给当时的灾区救灾局面缓解了压力,赛龙舟政策也从侧面复苏了经济

范仲淹在灾情前期开仓放粮,但是对于当时的灾情来说,受灾的群众太过庞大,这一点粮食只是杯水车薪,当时城镇里的富豪乡绅很多,也有很多粮食储备,但是其中很多并不愿意将粮食拿出来,而且紧紧地捂住自己的粮食袋,一点也不肯施舍。

此时范仲淹就想到了办法,他在城中贴了一张告示,要给赛龙舟比赛找一位富人作为主持人,到了比赛之日,他将亲自坐镇,但是此时已是饥荒之年,很多人并不愿意也没有精力去参加这样的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范文正公仲淹

所以范仲淹召集富人们开了一次会,在会上他给富人们分析了利弊,会议内容大概就是告诉他们,现在是灾荒年,举办龙舟大赛成本很低,招工人只需要管饭即可,现在很多灾民无法饱腹,一定会有很多人参加这次的活动。平时丰收年时举办花费的钱比现在多了不少,所以这次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因为富人们都愿意收取利益,他们精打细算,被范仲淹给说服,都乐于参加此次活动,于是就都兴高采烈的筹划起来。所以范仲淹管辖的这片辖区,从春天到夏天,都被赛龙舟鼓舞得十分热闹,不论是男女老少都经常去西湖边游玩,在这里摆摊的人,生意也好了很多,渐渐变得繁华了起来。

范仲淹还召集了各大寺庙的主持,对他们说:"如今是饥岁荒年,用工成本非常低廉,寺庙此时做修缮,正是大好时机。"范仲淹建议他们兴建寺庙,重修佛像,在当时的江浙地区,无论是官员还是百姓都乐于做佛事,所以寺庙大兴土木的工程结束以后,香火不断,很多人都去寺庙烧香拜佛。

而且在工程进行当中,范仲淹又四处招募劳力,给当时的灾区提供了很多的就业机会,当时的人们连饭都无法吃饱,所以用工薪资自然十分低廉,范仲淹翻新了官方粮仓和衙门,每天用工人数接近上千名,灾区的局面又重新鲜活了起来。

划龙舟的繁华景象

不仅如此,在那样灾情严重的时代,每个人却又互相帮扶,将局面氛围变得有生机有活力,这也使当时的人们内心力量更加凝聚,使一定的城镇变得更加和谐美好,所以当时宋朝灾情发生时,其他城镇的局面都十分沉重,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范仲淹所管理的灾区却其乐融融,灾情局面恢复的较快,在当时的灾情下,形成了一个"世外桃源",是当时灾区中的榜样。

三、灾情的爆发使各地经济都下滑的很快,范仲淹没有消极应对灾情,而是一直注重实际效果,以赛龙舟政策增加杭州地区的工作岗位,让灾民有事可做

范仲淹一直都注重政策实施的实际效果,从实际情况出发想要将当地的经济活跃起来,所以当时江浙一带的饥荒地区,只有杭州地区的百姓们没有流离失所,而且社会局面还一片和谐。

当时范仲淹通过赛龙舟政策使当地的很多灾民都有了工作的机会,也得到了粮食,可以果腹,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当时的灾情,并且也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同时寺庙的建设迎合了百姓们上香的需求,香火积蓄的增加使寺庙收入增多,这些都是当时经济复苏的迹象。

大兴寺庙刺激经济

但是在那样的灾年,范仲淹却大兴土木,发展娱乐,听起来似是荒诞不作为之事,所以范仲淹也因此而摊上了事情。在北宋时期,每个地区都会设置一个转运使,兼任管案察,也就是监司,是监督当地官员的工作的,他就对范仲淹的所作所为非常不满,还上报朝廷要求弹劾范仲淹。

根据沈括《梦溪笔谈》的记载,当时监司向朝廷上表请求弹劾范仲淹,责备他:

“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

这个罪名在当时可是不小,意思就是在如此荒年之际,民不聊生,百姓生活困苦,范仲淹却不体贴百姓荒诞政事,大搞娱乐活动没有节制,还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针对这些弹劾的文案,范仲淹也陈列了许多理由逐条反驳,他讲述了之所以这么做的原因:

“皆欲以发有馀之财,以惠贫者。”

范仲淹是想用民间闲置的财粮用于救灾之中,凭借这个来惠及贫困的人,包括赛龙舟和大兴土木之事,都是为了给民众提供工作岗位,并以此来激发经济的恢复。范仲淹认为,大力发展赛龙舟之事是非常好的政策,没有比这个更好的办法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发粮赈济百姓

当时也正如范仲淹所说,他管辖的灾区最为安定,几乎人人都有饭吃,再相比较其他灾区,时常有饥民暴动,百姓苦不堪言,范仲淹的政策确实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对当时的灾区来说也是一种恩泽。

范仲淹在灾年赛龙舟,大兴土木,虽然听起来十分荒唐,但实际上是为了人民谋福祉的好办法,在当时起到了实际作用,是非常惠及民众的赈灾良方,而且自此以后,每当宋朝遇到灾年,都会鼓励各地兴办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活动,在范仲淹的澄清上报了之后,宋朝便“逐著为令”,将此法变为救灾规定的政策。

灾年赛龙舟,是范仲淹的深谋远虑,这个政策为当时的灾区人民带来了希望,也给当时的灾情缓解发挥了巨大作用,范仲淹的如此政策,并没有从寻常角度出发,而是另辟蹊径,找到了一个更好的办法,为后世提供了良好的借鉴经验。

参考文献:

《宋史》

《梦溪笔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