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上下五千年从最开始的盘古开天辟地,到后来的近代史中的五四运动,跨度之深,差异之大,足以见得文化之深远,影响之长久。而从古至今流传的文化制度中,很多时候一字之差,都可能会导致最后的含义完全不同,就比如从前朝堂中的官位细分就很有讲究。清朝可以将官职从正一品一直分到从九品,而每一块又可以细分,足以见得当时制度的严密,那么大家熟知的宰相与丞相究竟是一个官职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先来说说宰相,那么首先就要弄清楚宰相这个职位的起源,"宰"这个字起初只是在《周礼》中对当时其中一种官位的称呼,直到后来祭祀流行,百姓便开始杀牛宰羊,这时候"宰"字便成了管理一家的职位统称。久而久之,"宰"在演变中成了在朝重要官员辅助掌权者的一种统一称呼,并不单单指某一个人、某一个职位,但是这种情况在历史上也不唯一。

就比如在夏商的时期,"宰"在当时就指巫史,而在西周春秋的时候便成为了朝堂中的公卿一职,直到辽代,宰相这个名词专门去形容一个官职,同时也仅仅是辽代用了这个词,到后来还是将其变成了一个统称,宰的意思是管理统治,相则代表了辅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西汉时期的丞相陈平就在对官职的概述后,对宰相意思下的所有重要职务进行了总结,意思是宰相不仅要辅佐帝王,也要同时关心百姓苍生,时时注意政务与军事上的情况,最后管理好手下的各个官员,并给他们做一个良好的代表。

宰相这个官名随着时代的更替而改变,中间涉及到的有尚书令、相国、大司徒等等官职,可以说囊括了许多。对于古代的读书人来说,他们读尽四书五经,考取功名,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走上朝堂担任一职,也许是为了高官厚禄,也许为了理想抱负,但无一例外都要通过这些官职去施展,而非空口白话。

说完宰相再聊聊丞相,它与宰相最大的不同便是对象的范围不同,丞相便是万人之上一人之下的位置,是整个国家中的二把手,号称百官之长。最初开始使用丞相这个称呼的是在先秦时期,因为有出土文物与史书做依据,可以推断当时丞相与相邦是并列的两个职务,甚至相邦的地位还要略高丞相一筹,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原这种局势才有了改变,嬴政在重新修改制度的时候,将相邦去除,就保留了丞相一职,然后再通过中央集权制度,再将权力交给他。紧接着秦始皇去世,秦二世即位,他修改官职后增加了中丞相一职,这种皇帝频繁修改官职的情况并不反常,在后来的朝代中也有体现。

就比如汉朝依然设立了相国,西汉又把相国去掉,三国时期又把丞相去除等等,兜兜转转,每个掌权者治国都有自己的一套体系想法,并不会全部根据前朝,而是加些自己的想法做些改变。

丞相无论历经什么朝代,都在朝堂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就比如如果遇到什么重要的决断,在丞相认为皇帝做错的时候,就可以强制让他停止不做,终止错误的政务,由此可见这个官职的影响之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随着封建势力的发展,历经几个朝代之后,皇帝的权利越来越大,故此渐渐开始有人不满有丞相这个职务的存在,但由于流传下来的制度规定,很少有皇帝去行使他真正的想法,一直到明朝时期,丞相胡惟庸终于惹怒了朱元璋。

胡惟庸与明朝一起发家,可以说是明朝的功臣之一,他的才干令朱元璋重视,同时也深受朱元璋的信任,可最后还是因为贪欲开始靠着权势胡作非为,甚至一度不把朱元璋放在眼里,连各部门的奏章都要抢先拿来看。

不作死就不会死,胡惟庸在朱元璋面前的形象毁了个一干二净,于是在朝中官员再一次上奏说胡惟庸的恶行时,朱元璋终于废除了丞相这一个官职,中央集权又一次得到了加强。

所以结合上述丞相与宰相的差异,便可以清晰地看出这两个词语的不同之处,回想曾经的历史,这两个职务或多或少都完整了朝堂制度,辅佐君王管理政务,为后来的行政管理多少起了带头和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