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在位时,曾因为“天子戍守边疆”的言论,五次北上讨伐元军,从而稳固了当时北方动荡的局势。之后,明成祖下令在北京建造皇宫,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故宫。之后将明朝首都迁至北京,为北方边境创造了稳固的后方。

北建故宫从侧面促进了南北地区贸易往来,并且加强了中央对于西北、东北地区的管辖,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创造了有利因素。明成祖在北京建造故宫时,还在南方修建了武当山,其实是想通过“天人感应”的舆论来堵住悠悠众口,以缓和当时的阶级矛盾,稳固自己的政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棣

一、明成祖在北京修建故宫不仅想稳定当时北方动荡的政治局面,同时也是因为北京拥有良好的地理位置以及人文环境

元朝灭亡后,在北部边境还居住着一些少数民族的残余势力,他们经常扰乱明朝北部边境的秩序。这些少数民族通常以游牧为生,他们基本上不需要耕种,这大大增加了他们活动的灵活性。因此,这些游牧民族在针对明朝北部边境的问题上,秉持着一种要打“持久战”的态度。在面对他们“你进我退”、“你守我攻”战术下,使得明军苦不堪言。

朱元璋分封诸王

朱元璋在位时,他认为多发宫廷政变是因为没有早立太子的缘故,所以他一登基就立了嫡子朱标为太子,以避免产生不必要的争端。同时,他还通过分封藩王镇守国家边疆的形式来加强自己的统治。到了建文帝时期,朱允炆为了能够最大化的将军政大权集中在自己手中,他主张实行削弱藩王权力的措施。至此,北方边境再无戍守的藩王和士兵。也正是因为这样,暴露了当时明朝北方边境的军事漏洞,给了敌人以可乘之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了1402年,明成祖朱棣五次北上不仅讨伐了当时十分嚣张的元军,还团结了蒙古,加强了北方边境的防御能力。可见,他是一个十分具有政治头脑以及军事谋略的人。与此同时,他还采取“天子戍守边疆”的措施,将全国各地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全部向北方边境集中。这成为了明成祖在北京修建皇宫最主要的原因,当然还存在着其他因素。

(一)、北京拥有重要的地理位置

根据《天府广记》中的记载:

“幽燕自昔称雄,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南襟河济,北枕居庸。”

可见北京地势的险要,它不仅占据了当时农业发展的重要位置,也是当时北方畜牧业发展的中心。北方交通十分便利,继而成为当时汉族和蒙古族的贸易中心。同时,北京还曾是金朝、元朝时期的首都,所以拥有良好的政治和军事基础。

(二)、北京拥有良好的人文环境

北京是朱元璋在位时期曾分封给朱棣的藩地,而南京则是朱元璋以及朱允炆在位时期的首都,朱棣将首都迁回北京可谓是“重回故里”。朱棣知道,自己能登上皇位是依赖于发动政变,这在当时是十分不符合封建礼数的,他将首都迁回北京也是想缓和当时在政治和阶级上出现的矛盾。当时南京还有很多人支持建文帝,将首都迁回北京可谓是不二之选。况且北京当时文人墨客辈出,相较于南京拥有良好的文化氛围。

北京南京对比

明太祖在位时期,曾将凤阳定位中都、开封定位北都。为了能够向北方迁都,还曾派遣当时的太子去巡视西北。后因太子病逝,这件事才被搁置下来。所以明成祖将首都迁往北京,可以算是遵循了明太祖的意愿。

总而言之,明成祖迁都北京已经积聚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接下来就等着完成北京皇宫的建造了。

二、明成祖为了能够顺利迁都北京不仅建造了大量的宫殿,同时还调节了北方经济的发展并且疏通了南北两方的交通要道

(一)、调节北方经济发展

因为南方政治环境平稳,所以经济发展状况较为繁荣。北方当时多战乱,经济发展则较为缓慢。为了能够使北方的经济发展起来,明成祖下令将一些士兵和流民运送到北方去建造宅院。同时为了能够加快北方地区农业的发展,明成祖还下令释放囚犯去开垦荒地。

当时明政府为了能够将劳动人民的积极性调动到最大化,还颁发了一些惠民政策。如免费向他们提供一些耕作所需的工具以及牲畜,减轻赋税等。1404年,明成祖下令将南方的一些富民迁移到北京。可想而知,明成祖当时想要充实北方人口、带动北方经济发展的迫切之心。不负所望的是,在经过明成祖这一系列的措施后,北方的经济逐渐繁荣了起来。

(二)、疏通京杭大运河

正所谓“要想富,先修路”,在发展北方经济的同时,明成祖还下令疏通了南北两方的交通要道。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始于隋炀帝时期,因其年代久远,到了明朝已经完全丧失了交通运输功能。1411年,明成祖下令疏通运河。之后用了5年时间,使运河重焕生机,恢复了其交通运输功能,继而加快了南北两方经济贸易的发展。

疏通京杭大运河

(三)、迁都北京

自1407年到1420年,历经14年明成祖基本在北京建成这组规模宏大的宫殿组群,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故宫。到了1421年,明成祖下令正式迁都北京并将北京定位明朝首都。至此,北京直至现在500多年的时间一直是国家的政治中心。

三、明成祖修建武当山不仅是出于政治上的需要,同时想通过“天人感应”的舆论来说明自己登上皇位是无非是顺从了天意

1403年,朱棣利用“靖难之役”扳倒了当时的皇帝朱允炆,从而顺利登上帝位,史称明成祖。为了平复当时政治上针对自己“篡位”的舆论,明成祖决定修建武当山。在当时明成祖大肆宣扬真武神,其实是想要通过“君权神授”的舆论来来暗示自己是神灵下凡,自己登上帝位不过是顺从了天意。

在武当山的筹备阶段,明成祖听说武当山山顶出现了五彩祥云喜出望外,特意下了一道圣旨,将自己建造武当山的决定归结于神灵显灵,在《明太宗实录》中曾有明确记载:

“我自奉靖难之初,神明显佑威灵,感应至多,言说不尽,那时节已发诚心,就要北京建立宫观......去那里创建宫观,报答神惠。”

1412年至1424年间,明成祖前后派遣30多万名工匠去修建武当山。在这13年的时间里,武当上从一片丛山峻岭摇身一变成为拥有七宫九观共33组建筑群的地方。整个建造的过程十分繁琐,大致步骤可分为筹建、修建、后期补充三个阶段。起初,朱棣派使孙碧云前往武当山勘测地形,并命令他勘测完成之后即刻开始建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武当山

《明太宗实录》中曾有相关记载:

“十年六月戊午,建湖广武当山宫观,命隆平候张信、驸马都尉沐昕董其役”

当时,明成祖准备修建武当山的决定,遭到了各个方面的反对。但是他并没有因为反对声音过高而停止修建,反而在之后发布声明说,他想要修建武当山的决定并非因为旁人的赞成而去修建,就更不会因为旁人的反对而不去修建。明成祖还规定,如果参与修建的人员没有遵守他的旨意,将会受到重重的责罚。为了确保建造工作能够有不条不紊地进行,明成祖还组建了一个高达400多人的指挥系统。

根据《敕建大岳太和山志》的记载:

“敕建武当宫观材木、采买十万有奇,悉自汉口江岸,直抵均阳,置堡协运。”

明成祖秉持着保护当地自然环境的原则,特别规定除了大型的建筑材料从当地开采,其余材料都得从外地购买,再通过京杭运河的航线来运输这些材料。

从《敕建大岳太和山志》的记载可以看出明成祖对于象征天国宫殿的建造尤为关注:

“皇上独重其事,冶铜为殿,饰以黄金。”

这座宫殿并非在武当山建造,而是在北京铸造。明成祖下令将这组宫殿的建筑物全部用铜制造,并饰以黄金。待这座金殿铸造完成之后,交与明成祖审核过后才能运往武当山。而且明成祖十分重视这座宫殿的运送,在运送队伍出发之前特意叮嘱护送的都督,要求他们一定要保持船上卫生的干净整洁、不许做饭,而且只能在天气晴朗的时候开船。

当时,这座金殿的建造和运送在社会上造成了很大的舆论,但它的落地确实给武当山建筑族群增添了一笔浓厚的皇家色彩。当金殿坐落在武当山上时,天柱山显得尤为突出。为此,明成祖立即颁发了一道圣旨,将武当山赐名为“大岳太和山”。

天下第一山“武当山”

这使得武当山在当时的盛名一时凌驾于“五岳”之上,继而成为“天下第一名山”。同时,明成祖在其他四座宫殿建造完工时也分别为它们赐名,以昭告天下。总之,明成祖迁都北京和兴建武当的举措为明王朝之后长达276年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敕建大岳太和山志》

《明太宗实录》

《天府广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