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平凡的人因理想而伟大;有理想就是一个"大写的人"。
——流沙河

陈独秀作为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曾经也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五四运动的精神领袖。这样的人即使后来因政见不合而离开了党,人生也应当是如意的。但是事实却是,他自己颠沛流离,而他的三儿子陈松年更是沦落到进了窑厂的地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子陈松年

陈松年出生在1910年,当时,他的父母已经离异,而他跟着母亲生活。直到20世纪30年代时,陈独秀被国民党政府判处了十三年有期徒刑,他才在探监时第一次见到了自己的父亲。

尽管父子两人从未相见过,但是人血液里的天性却迅速把他们联系了起来。陈独秀看着自己这个年轻的儿子,心里非常喜欢,嘴上却还是拿出了严父的模样,要他经得起挫折。

然而他不知道的是陈松年的人生在见到他之前,就已经布满了挫折。他出生的时候,家里已经不再显赫了,他不像两个哥哥那样能一直读书读到出国留学,而是连大学都没上完就不得不离开了学校。但是,陈松年一直非常努力,在社会上努力增进自己的知识,成了一个有担当的知识分子,直到在见到父亲的那一刻为止,都没有在任何时刻玷污过父亲的名誉。

对于儿子成长的如此优秀,陈独秀是很欣慰的。然而他想不到的是,在他所有的孩子们之中,竟少有人能活到新中国建成的那一天。

苦难之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开始死去的那个是陈独秀的长子,名字叫陈延年。他的名字和陈松年一样,都寄托着父母长命百岁的期盼。陈延年是个革命志士,死在上海,死于刺杀。当时,陈松年只有17岁,就不得不面对大哥的死亡。

他想和别的哥哥姐姐一起安葬陈延年,可是当时的政府不许。而更残忍的是,这些人不仅不让他们给陈延年收尸,甚至还不让这些血肉至亲去探望陈延年的尸体。无奈,他只能和姐姐陈玉莹一起在大哥遇害的地方烧纸祭奠。

还没等他们的悲伤平复,陈松年的另一个哥哥陈乔年也遇害了,同样是上海,也是同样的原因。接连目睹两个弟弟的残酷死去给陈玉莹的精神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在这样的重压之下,她很快精神失常。又过了一段时间之后,这个可怜的姐姐也病死了。

此时的陈松年无比痛苦,但是对于他来说,苦难还远远没有过去。他带着家里的财产回了老家,把东西放进了乡下的祠堂里。可是祠堂能躲过怕鬼神的小偷,却躲不过那些残忍的日军,最终,他还是失去了这些财产,最后只能来到江津,陪着祖母和父亲度过了最后的时光。

然而,这两位长辈死去之后,陈松年却连安葬他们的钱都拿不出来,只能把他们留在当地。直到抗战胜利,陈独秀和他的母亲才得以魂归故乡。

窑厂里的陈松年

陈独秀的一生就此彻底结束了,可陈松年的还没有。新中国成立后,他要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父亲的身份。陈独秀是我党的创始人之一,可他所犯下的错误也非常严重,而且,他后来还离开了组织。这么一个身份复杂的人所生下的孩子对于当地的人来说,也是复杂的。

而这种复杂就带来困难。为了生活,陈松年拼命挣钱,干过教师、技师,甚至于最后去做了一个窑厂里的工人。但是他始终都知道,如果想要改变自己的生活就一定要读书。不管生活多么困难,他都和妻子一起咬着牙供应四个孩子的学费,让他们念书学知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8年,主席来到了安庆市。而这里就是陈独秀的故居。早在1937年,主席和总理就多次说过希望陈独秀回到组织,可是一直被他拒绝了。然而无论如何,他依然是一个为革命做出过贡献的人。

于是,主席来到这里之后,想要看一看他的孩子们。而当时的陈松年正在窑厂里干活,主席听说以后感觉到非常难过,就决定批示每个月给他30元的生活补助。当时的三十元虽然听起来不多,但已经足够让陈松年喘一大口气,供应起四个孩子的生活了。

后来,陈松年还当上了当地的政协常委。直到暮年为止,平时只要有机会,陈松年就一定会在每年来到父亲坟前一趟,给父亲扫墓。而这个坎坷一生的人最终还是得到了安稳而平凡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