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弃讨好型人格,听从内心的声音,才是人生真正的开始。

“我承认,你可以独自畅游了,所以你才结束假日的吧,所以,我也要从你这里毕业了”,离别前慎二在海洋馆对凪说出这句话时,他们都和过去无时无刻都在讨好别人的自己告别了。日剧《凪的新生活》就此全剧终。

这部豆瓣评分9.1分的日剧《凪的新生活》,其实讲述的是一件极普遍的事——讨好型人格:女主凪终日察言观色,讨好同事、朋友、男朋友,但是她的付出并未收获真正的友情和爱情,同事们不过是利用她义务帮忙而已,她心里很清楚,尽管难过,但在她心里支撑她的还有一张不为人知的“王牌”——公司的销售精英慎二,他们在秘密交往。

直到有一天,正在为同事加班的凪偶然听到慎二对朋友说:和女朋友在一起只是因为“那方面”比较和谐时,凪崩溃晕倒了,在医院,凪发现,那些她曾经奋不顾身去讨好的人,竟没有一个人来关心她。凪突然觉得这样的自己活得太悲哀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凪决定告别过去讨好型的自己,她辞职搬到乡下的一个小公寓准备休假好好“改造自己”,在这里,她遇到了温暖老婆婆、邻居和新朋友,慎二找到凪嘲笑道:人生怎么可能重新来过,你绝不会有什么改变!但是凪在自己的努力以及朋友们的帮助下一步步告别了过去讨好型的自己,在改造自己的过程中,凪发现慎二其实也是一个不能控制自己去讨好别人的可怜人,随着剧情发展,慎二在凪的影响下也摆脱了讨好型人格,两人一起“毕业”做自己,各自步入新的生活。

这部剧被网友称为:无高潮,不励志,很舒服的日剧用细腻的手法揭示讨好型人格的人的性格的扭曲,然后用本真的爱温暖一切,画面真实优美,相当治愈,在揭露讨好型人格这个问题的同时,也提醒大家关注讨好型人格,鼓励讨好型人格的人勇敢突破自我,做真实的自己。

你小心翼翼察言观色的样子有多可怜?

在剧中,凪的同事犯错,凪上前顶罪,只为讨好同事;身边的朋友做销售工作,总是能找到凪推销东西,因为她不会拒绝;当同事说她的穿衣风格像女主播很清秀漂亮时,她拼命想该怎么把话接下去,说谢谢怕同事只是在开玩笑,谦虚拒绝怕同事说:真把自己当女主播了?就在她纠结说好好笑、我不是女主播还是说不敢当时,同事们的话题变了,凪觉得空气都轻松了!

这部剧一共十集,第一集基本都在描述凪讨好同事、朋友的细节,当看见弹幕:和我一样、我就是讨好型人格好痛苦疯狂飘过时,我突然发现讨好型人格这个群体真的很普遍,也许他们都从凪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从凪小心翼翼察言观色努力合群的样子中看到了曾经的自己。

《人间失格》的作者太宰治,这个“一生都在求死”的伟大作家同样被讨好型人格禁锢。讨好到什么程度呢?小的时候,父亲问太宰治想要什么生日礼物,太宰治先揣测父亲想送自己什么礼物,然后再把父亲想送的那个东西的答案说出来,以此去讨好父亲让父亲高兴。

太卑微太可怜了!

讨好型人格大多从讨好家人开始。

凪家里很穷,小的时候凪不喜欢吃玉米,妈妈觉得凪浪费粮食生气的把玉米全倒入了垃圾桶,指责凪:谁叫你不吃呢?都是你害死了它们!当凪收到妈妈寄来的玉米,回忆到这件事情,凪说:从那以后,每次吃玉米我都大口大口装成吃得很香的样子,妈妈就会很高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凪相反,太宰治却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他在家里排行老六,在战前的日本,家族中奉行家长制和长子继承制,太宰治虽然生活富裕,但是在家里的地位很低,所以太宰治小的时候,举手投足都要看兄长的眼色,还经常觉得自己在这个家中是“多余的”,为了得到更多的关注,他只能去讨好家人。

同样有讨好型人格的,还有日本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的松子,松子的妹妹患有先天疾病,父亲为此把全部心思放在妹妹身上。常年缺乏关注的松子,意外发现学小丑扮鬼脸可以让父亲笑,于是便常这样逗父亲。缺爱的松子,用一种近似滑稽的方式,去讨好爸爸引起爸爸的关注,最终却变成了一个彻底的讨好型人格的人,换来了悲剧的人生。

可见,讨好型人格的人因家庭原因在童年时期就已经形成了这种性格。在很小的时候他们就因为缺爱、缺乏理解和关注想得到家人的认可。为了得到家人的认可,他们为之做出的所有努力,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把自己放得很低很低,一直去讨好别人,人与人之间平等相处过程中应遵守的正确尺度,根本没有形成或者在成长过程中因讨好被模糊了。

因此,讨好型人格的根本原因是在太想得到别人的认可中没有建立或失去了人与人相处的正确尺度:把自己看得过低,别人看得过高,再以自己眼中的“别人的高标准”来要求自己。当失去了正确尺度,他们无法把握事件中自己的立场,只能察言观色,从别人的态度中找自己的立场,他们依靠别人做出判断,所以依赖别人,从别人的角度来看问题、看自己。

由此,讨好型人格的人的行为都得到了合理解释:

  • 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因为没有自己的立场;
  • 特别在乎别人的想法,因为只有通过别人才知道自己是怎样的;
  • 弱者心态,怕被遗弃,总是想去合群,因为依赖别人,内心没有安全感;
  • 无法拒绝别人,因为不懂得拒绝…

讨好型人格是可悲的,因为他们不能、也不会去做自己,痛苦和快乐都由别人定义。从儿童时期就形成了讨好型人格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要遭受多少因讨好带来的痛苦可想而知!想想自己的视如珍宝的孩子在生活中顶着一张笑脸去做违背内心的事情又无法摆脱,在人群中小心翼翼察颜观色、讨好别人的样子,作为家长的我们是心碎的!

毫不夸张的说,孩子形成讨好型人格,父母要承担相当大的责任,使孩子摆脱讨好型人格更是父母刻不容缓的工作。

让孩子摆脱讨好型人设父母还有多少功课要做?

1、父母先摆脱讨好型的自己。

孩子形成讨好型人格,父母在其中不但有纵容之过,甚至还有引导之过。

当凪的妈妈在乡下和朋友们聚会时,一个孩子找出了她们年轻时经常玩的一个叫“人生游戏”的玩具,妈妈的朋友们看到了都说好怀念!凪的妈妈忙碌中反应过来马上附和道:好怀念!讨好的敏感心态一览无余,仿佛就是另一个凪。

凪的妈妈在聚会中附和朋友们的娴熟姿态,一看就是就久经沙场的“老将”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通过观察从父母那里学习待人接物,如果父母去讨好别人,孩子也会跟着学,自然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

当父母察觉到孩子在讨好自己或别人的时候千万别高兴反而应该反思,审视自己有没有讨好别人的习惯,如果有,父母应该严于律己,改掉讨好别人的坏习惯,给孩子做一个好榜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父母自己该如何脱掉讨好型这层皮?

美国政治家本杰明·富兰克林在其自传中有一个这样的故事:朋友告诉富兰克林,很多人都觉得富兰克林很骄傲,说话的时候不仅对自己的正确感到满足,还呈现出咄咄逼人的飞扬跋扈,并举了很多例子证明了这一事实。

富兰克林听从了朋友的意见,为了改掉这个毛病富兰克林是这样做的:

我在自己的道德清单上加上了“谦卑”,并给自己立下规定:绝不与别人的观点在针锋相对,绝不强硬地直接肯定自己的看法,并避免一切如“肯定、当然、毫无疑问”等表示特别肯定的词汇。

很快富兰克林就发现了这一改变的益处:跟人聊天更愉快了,与以往相比,反对的意见也少了。

富兰克林最后总结说:

刚开始遵守这种谦卑的为人方式时,不得不压制自己以往的那种自然倾向,但是习惯成自然,我最终形成了谦卑的性格,我对民众产生的重大影响以及后来成为议员时对议会产生的影响,都得益于这种谦卑。

富兰克林方法其实是通过心理暗示,时时刻刻提醒自己的规定要执行,久而久之形成谦卑的心态。

在《凪的新生活》中其实凪也是利用了这个方法,凪在乡下认识了求职不顺的坂本龙子,凪鼓起勇气和龙子搭话安慰她,凪正为认识了一个新朋友感到高兴时,龙子的态度一转,要把自己的产品——石头手链卖给凪,凪看着一脸期待自己买手链的龙子,内心非常挣扎,如果拒绝,龙子期待的笑容肯定马上就会消失,这是她不愿意看到的,本就囊中羞涩的凪痛苦的准备买下手链,但是脑中惊觉:我又在察言观色了!当即凪拒绝了买手链,回家的路上凪笑着一路狂奔享受着拒绝别人不合理要求带来的愉悦。

父母如果想改掉讨好别人的习惯,可以向富兰克林和凪学习,把“不要讨好别人”的规定列入到自己的人生信条中,刻入大脑,遇到事情时时刻审视自己有没有在“讨好别人”,发现违背自己的规定马上叫停,长期以往,就能脱下讨好型人格这张皮了。

2、关注孩子、认可孩子的努力,帮助孩子建立自信。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曾对1511名儿童做过一个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在身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和忽视这四大暴力行为中,“忽视”导致儿童抑郁焦虑的可能性最大。这里的忽视更多是情绪上的忽视。

孩子有被认可的情绪需求,如果这种情绪长期得不到回应,孩子就会通过不正确的手段获取,如讨好,像凪吃自己讨厌的玉米、太宰治揣测父亲的心意、松子做鬼脸,通过这些行为,他们得到想要的满足感。

父母要多关注孩子内心的需求,把孩子应该得到的情感给到孩子,当正当的情绪需求得到回应,孩子不但能产生极大的满足感,还会变得自信,这种自信,正是讨好型人格孩子缺乏的。

3、帮助孩子建立与人相处的正确尺度,与讨好型人格划清界限。

上面说讨好型孩子与人相处正确的尺度没有建立或者被模糊了,要改变讨好型人格,不但要父母以身作则,满足孩子被关注、认可的情绪需求,还要帮助孩子建立新的、正确的尺度。

首先,让孩子意识到问题,知道去讨好别人这种行为是没有必要且不正常的。

成年人在讨好型人格中感到痛苦难过,尚且会通过查资料、看医生等知道自己是讨好型人格,这是一种不好的性格然后想办法去改变。与成人相比,孩子能感受这种性格带来的痛苦,却无法探究甚至无法说明原因,根本意识不到这是个问题。这需要父母仔细观察孩子,当父母意识到孩子在讨好自己和别人时,应该告诉孩子这种情况是不对的,爱和尊重,从来都不是乞求来的。同时还要帮助孩子认识这个问题,知道有这个问题并不可耻,是可以通过努力改变的。

其次,引导孩子关注自己,爱自己,内心设置杜绝讨好的“标准”。

窦文涛在圆桌派讨论讨好型人格的时候分享了一个这样的案例,活了103岁的梦参老法师说:对众生要慈悲,但是先对你自己慈悲,你自己也是众生中的一员,想普度众生,你得有这能力,你不苦恼,才能普度众生,如果你想得太周全了,把自己逼得没有退路了,你连自己都度不了,还想去度别人?所以,你得先对你自己慈悲。

这话简直就像是给讨好型人格的人量身打造的,讨好型的人在讨好别人时的难受,都是对自己不慈悲、不爱自己的表现。

由此,家长可以这样引导孩子,多关注自己的内心的感受,去爱自己。

《白鹿原》里白嘉轩教育儿子时说了一句这样的话:我一生没做过见不得人的事,凡事怕人知道事就不该做。

在白嘉轩这个正直的老族长眼里,一件事情能做还是不能做,标准在于怕不怕见人,见不得人的事情肯定不是好事情,不能去做。

这个“标准法”也可以借鉴到讨好型孩子的身上,从凪、太宰治、松子身上,我们发现讨好型人格的人对自己的讨好行为是有意识的,为了讨好别人,他们也很辛苦,在事后还可能会感到难过。

父母可以这样引导孩子孩子:当你与人相处时,要关注内心的感受,对别人说了赞美、附和的话后反而感到伤心、难过等负面情绪,这很可能就是讨好行为。把由讨好产生的负面情绪作为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使孩子有标准,按照这个标准来判断自己是否处于讨好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保持自省。

在改造讨好型人格的过程中,自省是很重要的一环,他不仅像富兰克林那样要刻在人生信条上,和标准一起,时刻反省自己有没有在讨好别人,还需要阶段性自省,发现讨好行为要改进、总结和反思,通过行为—自省—行为,不断反省改正才会不断进步,行为日臻完善,最终像富兰克林那样形成自己想要的性格。

结语

当我们发现孩子有讨好的倾向时,父母要审视自己,如果自己就有这个问题,首先从自己做起,改掉坏毛病,然后再反省自己是否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及时满足孩子的内心需求,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如果孩子的讨好中已经迷失了自己,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时,父母要帮助孩子重新建立起相处的尺度。

为人父母,披荆斩棘,我们从来不会成为完美的父母,育儿之路漫漫,我们经常犯错,有些错甚至由我们一手主导,但是只要我们意识到问题,我们就会尽最大努力去解决问题,因为我们如此希望孩子活成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