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数字经济

定义转型中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泰伯网 墨子苏 | 撰文

城市竞争几乎白热化的当下,要在长三角地区当好省会,太难了。

其他省会,只需与省内一两个强市竞争,便稳担龙头之职。但在跨越江浙沪皖四地的长三角地区,不仅要赢过省内、PK省外,更要放眼全国,稍微松口气就会被别人迎头赶上。即使是堂堂六朝古都, 十朝都会的南京,也无法绕过这一题。

外有“劲敌”杭州和后起之秀合肥,内有苏州、无锡等一众强市,南京却在最难的2020年突围,给了大家一个惊喜。

01

南京扩容

南京终于“ 突围”了。

上半年,南京地区生产总值6612.35亿元,同比增长2.2%,增速位列江苏省首位,分别快于全国全省3.8个、1.3个百分点。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4251.17亿元,同比增长2.9%,增速较一季度回升0.3个百分点。1-5月规上高技术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9.4%、14.9%。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4.0%,占规上工业比重较去年同期提高6.2个百分点。

另有数据显示,南京是今年第一季度国内经济数据唯一正增长的万亿级城市。2019年一季度,南京和苏州的总量差距还有将近1040亿,今年同期,差距已经缩小到496亿,缩小了50%以上。

不知何时起,曾经以“稳”著称的南京,危机感加重了。起因或许是,一些本想留在“徽京”的安徽人开始回流合肥。

因城市底蕴雄厚,且地理位置深入安徽腹地,南京吸引了大量安徽人口,一度被称为“徽京”。但自安徽全力支持合肥发展之后,合肥正在不断“收复失地”,把南京的安徽“小弟”们抢回来。

在南京生活过的人,很难不爱上这座传承了金陵美景与底蕴的文化之城。但历史只是写在书本、刻在石碑上的经典,生活却不能靠这些继续。玄武湖边的年轻人们,一边眷恋着古城的美好,另一边却不得不像很多地方一样,被高房价“劝退”。

“南京房价均价快三万了,合肥房价便宜得多。”这座新一线城市中,越来越多的普通青年难以凭借自身力量买房,不得不为此掏空上一代的积蓄。

据中国社科院相关数据,房价收入比的合理范围应当控制在3-6倍,超过6倍的居民买房就会比较困难。而2020年易居院发布的50城的房价收入比显示,南京以15.4位列11名,高于平均值13.3,也高于苏州的15,合肥的13.7,无锡的10.1。

中国面积最小的两个省会中,台北倒数第一,南京倒数第二,但若论人口,南京却在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九。土地面积限制发展的情况下,南京必须借力“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区域一体三大战略机遇,扩容。

02

来自“四新”的惊喜

向北,南京布局江北新区已见成效。

2015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设立南京江北新区,中国第13个、江苏省首个国家级新区诞生。2017年,江北新区提出建设“芯片之城”、“基因之城”“新金融中心”的发展目标,逐步成为南京新兴技术产业高地。

数据显示,江北新区成立5年来,地区生产总值净增13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净增153亿元,人口净增80余万。目前,该区域新型研发机构累计签约77家(其中备案46家),累计孵化和引进企业827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740家。

得益于在数字经济、生物医药、智能网联车、新兴都市工业等产业的提前布局,今年一季度,江北新区GDP逆势大幅上扬,同比增长7.4%。但作为南京新的“增长极”,这还不够。

江北新一波腾飞机遇,在于新基建及数字经济。

发展新基建、培育新消费、壮大新产业、建设新都市。今年南京发布的“四新”行动,被称为“超常规、不寻常”的大动作。“放眼长远、不打鸡血、脚踏实地”,是不少人给这份行动计划的评价。

以100个市级项目为重点,总体推进市区两级总投资5454亿元的346个新基建及关联产业项目加快建设,2020年力争完成年度投资867亿元;同步推进总投资734亿元的30个新基建关联产业载体(园区)建设,2020年力争完成年度投资121亿元;融合对接数字经济、智慧城市、主导产业发展,促进产业模式和业态创新;培育40家依托新基建产业环境创新发展的示范企业、10家平台经济重点企业,力争相关行业年度营收增速达到15%以上,互联网平台网上交易额年度增长超过20%……

各地纷纷发布新基建、数字经济相关政策之时,南京的“四新”行动让人眼前一亮。

与之配合的是《南京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该计划提出打造国家级软件和信息服务先进制造业集群,重点发展5G、基础软件、云计算和边缘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卫星应用、量子信息等产业。

南京正向着数字经济关键核心技术创新高地、数字经济高端产业发展高地、城市数字化治理创新示范高地、数字经济高层次人才聚集高地迈进。

按照计划,到2022年,南京力争三年完成新基建及关联产业投资3000亿元以上,新增关联产业载体面积1000万平方米以上,新增关联产业营收每年2000亿元以上,平台经济网上交易规模总体达到20000亿元以上。南京全市数字经济增加值达到10000亿元,占GDP比重达56%以上,积极争创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

南京市发布“四新”行动计划不久,江北新区相继出台《江北新区新基建项目推进管理办法》《关于促进自贸区人才发展、优化升级“创业江北”人才计划十策实施办法》《江北新区培育新消费行动计划》等相关政策。

作为最近几年南京大规模建设的重点区域,江北新区将推进新能源汽车及充电桩、城际高速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及新型基础设施产业载体建设六大重点任务,加快市、区两级总投资1372.7亿元的93个新基建及关联产业项目建设进程。

此外,江北新区还将在山潘街片区打造25万平方米宜居社区,对位于葛塘街道、长芦街道的6家化工企业依法实施拆除,建成新区市民中心、南京美术馆新馆等新地标,完善学校、医院等配套设施,打造南京北站新枢纽……

03

与“对手”牵手

向南 ,南京选择了与“老对手”杭州牵手,共谋长三角发展大计。

去年12月,南京的“南大门”溧水区与杭州的“北大门”余杭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规划、产业、生态、社会、机制等9方面展开合作,建设宁杭合作试验示范区,开启深度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新尝试。

南京市是老牌制造业大市,溧水区身兼长三角唯一农高区、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南京新副城等重要角色,居民升入增幅位居全省第一,省重大项目数量、投资额位列江苏省前列,发展潜力巨大。而杭州虽然互联网经济发达,制造业却是相对弱势,定位为数据经济先行区的余杭区第三产业对经济贡献率更是高达80%以上。

二者产业互补、区位相近,具备充分的合作基础。

“建设宁杭生态经济带,强化南京都市圈与杭州都市圈协调联动”已明确写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纲要》中。眼见2020年接近尾声,“十四五”规划编制成为双方合作的最佳切入点。

根据协议,双方将建立规划衔接机制,加强交通共建,推进区域产学研合作,以要素一体化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产业互补,促进两地城市品牌、区域品牌、行业品牌互动,共抓生态环境保护,加强文教卫体和其他社会领域的区域合作交流,建立两区战略合作协商机制。

向西,南京继续深入与安徽各市的协作,扩大“徽京”影响力。

而交通条件的改变,或使得合肥成为其“朋友圈”中的新面孔。近日消息,安徽拟开工沿江高铁武汉至合肥至南京段等项目,助力长三角轨道交通一体化。项目建成后,南京与合肥交通时间将缩短至30分钟。

空间接近,文化同源,双城联动将成为现实。

不过,与杭州不同,南京与合肥的优势产业有颇多相似之处。同样押宝数字经济,同样将芯片、生物制药及车联网汽车等产业作为布局重点,双方对企业及人才的需求多有重叠。这也是安徽人“回流”合肥给南京带来压力的重要原因。

有分析称,未来南京与合肥的竞争,或在于明星企业的数量。这也正是南京努力的方向。2018年,南京市政府首次出台了《南京市独角兽、瞪羚企业发展白皮书》,关注、培育独角兽及瞪羚企业。近期数据显示,南京已有互联网、电子及光电设备、IT、汽车、医疗等行业的13家独角兽企业、172家瞪羚企业。

同时,在房价、地价无法带来充分吸引力的情况下,南京从城市优化入手,希望在守住传统,保留文化的基础上,以更好的营商和生活环境,留住人才。

在《南京市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中,提出建设数据共享、高度协同、用“数据决策、数据服务、数据创新”的高效数字政府,建设数字孪生城市,以数据资源开放释放“数字红利”,实现民生服务智慧化普惠化。

“四新”行动则提出,新都市要突出品质生活,重点从群众需求和城市治理突出问题出发,打造更宜居、更安全、更便捷的新都市。完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供给,改善人居环境,从“生态保护建设、道路畅行提升、保供设施完善、公共安全保障”等四个方面增强城市韧性。

想要争当长三角第二城,做好江苏省会龙头,保住“徽京”优势,南京还不能放松。

泰伯网目前建有六大领域社群:泰伯航空航天爱好者群、泰伯智慧出行交流群、泰伯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交流群、泰伯信息技术交流群、泰伯智能制造交流群、泰伯全球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