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最残酷的一场战争,发起者德国纳粹能在短短十几年内将集结打造出如此一支横扫欧洲各国的部队着实恐怖。然而当德军的铁蹄踏入苏联境内时,有着红色信仰的苏军与其展开殊死搏斗,虽然也在很短的时间内失去大部分领土,但从客观上也大大延缓其进攻态势和拖住德军大部分兵力。尤其是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和库尔斯克大会战之后,德军的东线战争终于呈现出颓势,为防御苏军攻入德国本土,高层决定在边境线上建造一条足以抵御苏军反攻的防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德军高层阿尔伯特·施佩尔认为应该在苏军反攻的路线上安装大批的反坦克碉堡,以此来延缓苏军的进攻态势。但此时德国内的军工产业不仅要担负前线急剧亏损装甲部队的补充工作,而且还要面对盟军时不时的轰炸,可供边境防线的装备实现有限。而此时发现一些从前线受损退下的“豹式”坦克大多只是车体受损,其火炮系统几乎是完好无损,而此时刚好结束了库尔斯克大会战,这种因“豹式”报废而拆卸下来的火炮可以说要多少有多少,但这种思路却遭到德军大部分将领的强烈反对。

说到这点可以回顾一下“豹式”强大的火炮系统,75毫米口径的火炮在二战战场上并不能称之为大,但其独特设计却让很多盟军士兵望而生畏。这种火炮的炮管要比一般坦克上的长许多,并且在起始装置中采用很强的推动力,这种具有非常快速的发射其贯穿能力要比寻常八九十毫米口径的火炮更具威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是因为这种独特而又强大的设计,德军多数将领认为应该重新列装在“豹式”上,哪怕是设计生产出一种与之搭配的装甲,再次拉到苏德战场上,也总比列装在固定的碉堡中要好很多。可希特勒却总是喜欢在某些关键时候一意孤行,与德军大部分官员作相反的意见。这或许也是作为元首孤独的“高瞻远瞩”,最后这种战术还是被采用,并且是大规模不留余地地采用。

这种反坦克堡垒的造型也十分奇葩,大部分都深埋地下,只露出一个炮塔。内部装有照明和排烟的设备,并且还有一张可供休息的折叠床,但大部分的空间还是被节省出来存放炮弹。但总而言之,这种碉堡最后可以发挥的作战效果却是不佳,仅仅只能起到“放黑枪”的作用,不过将这种火炮重新换装在装甲上,能否取得一战战果,也尤为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