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世纪70年代末是中国军事技术与世界先进武器差距最大的时代,中国在美苏博弈的夹缝中举步维艰,80年代中期以前,交通和通讯比较落后的中国为了应对严峻的国际形势,必须采取办法大量预置武装力量,以武装部队和民兵总兵力人数远远超过世界任何超级大国来打消对中国干涉的企图和决心,这也是1949年之后解放军总兵力空前庞大的主要因素,1979年中越之战前,担心苏军岀兵帮助越南是很合理的想法,这个时期无比凶险,北方几乎是严阵以待了,由于技术兵器相当匮乏,所以都是以步兵和炮兵为主导,而那时的中苏的炮兵作战能力是有巨大的差距的,

一:中国炮兵

当时的解放军的炮兵分为直属预备炮兵和队属炮兵,直属预备炮兵是直属军区以上的炮兵师、团,这些炮兵通常按照作战计划和需要,部署于主要作战地幅内,并且在军区战役地幅内单独调动部署,常常以对作战方向的加强炮兵形式,调配给军或师炮兵群,归军或师炮兵指挥控制,每个直属预备炮兵师标准的编制是编有2个装备152毫米加农榴弹炮的炮团,50年代,苏联把1943年至1945年生产的ML-20型152毫米加农榴弹炮以军援的方式出口中国,60年代后期,中国仿制苏联的新型66式152毫米加农榴弹炮开始服役,并且把淘汰下来的ML-20配给队属炮兵,并且服役到70年代中期,而66式152毫米榴弹炮一直作为高保密单位藏了起来,直属炮兵师中装有两个59式130毫米加农炮团,是当时解放军炮兵武器中射程最远的一种火炮,可射击敌军师级作战地幅纵深内的目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直属预备炮兵师中另编有一个火箭炮兵团,通常用来加强主要进攻方向的火力,以及阻止敌方突破,原来直属预备军师备用的是苏式老旧的B-10型火箭炮,在60年代初期,63式130毫米轮式自行火箭炮大量投产并替换掉了原来的B-10型火箭炮,部分B-10火箭炮下放到一些军直属炮兵团,直到70年代初期才全部被淘汰。130毫米火箭炮并没有射程上的优势,最大射程仅相当于54式122毫米榴弹炮,并不适合打击敌战役纵深目标。70年代,这些火箭炮主要用于急袭敌方浅纵深集群目标,如大规模冲击集结点,以及封堵敌突破口等。军区直属预备炮兵序列中,常备有数个装备54门56式85毫米反坦克炮的独立反坦克团。这些炮兵团是军区直辖的独立的反坦克预备队。56式85毫米反坦克炮是70年代唯一的射程过千米的反坦克武器。

队属炮兵主要指编入陆军的军、师、团、营建制的炮兵单位。这些炮兵分队通常支援所属部队在主要作战方向,军师级的队属炮兵为炮兵团,但因各自作战的使命不同,所以火炮装备也有很大区别,军属和师属炮兵团都编有三个炮兵营,但是师属炮兵团中的三个营分别为122毫米榴弹炮营、130毫米火箭炮营、85毫米加农炮营,在军属炮兵团中则分别为122亳米加农炮营、152毫米加榴炮营和85毫米加农炮营,

团属炮兵大多配备100毫米迫击炮连和82毫米无坐力炮连提供步兵团反坦克和直瞄火力,连支撑点主要由步兵和加强的迫击炮、无坐力炮分队组成。这些轻型火器很容易遭到火箭炮摧毁,70年代以基本上大多数军属炮兵连都是4门制,仅有个别摩托化炮兵连为6门制,但85毫米加农炮连全部为6门制,师属炮兵连则是6门制,早期部分坦克师和机械化师装备70系列自行火炮,但数量不足,直到直到80年代中期才全部配齐,

二:苏军炮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联炮兵装备了被西方称作M1970的203毫米自行火炮,正式名称是2S7,该炮从70年代前期开始部署到了方面军所属的炮兵师东德苏军集群优先部署。其庞大的车体拥有7个负重轮,全车重量46吨,底盘驾驶舱是全封闭的,发射时尾部拥有液压助锄来稳定炮身,装弹机位于底盘的右侧,核炮最大俯仰角为60度,正负各15度水平角,射速5-6分钟一发,使用火箭助推弹药)射程达到47.5公里,其他常规弹药的最大射程为37.5公里。最先部署到东德苏军集群的意团是十分明显的,那就是,在大规模集群进攻作战中,一旦受到北约战术核武器的打击,那么2S7就将使用战术核炮弹实施47.5公里范围之内的核压制,2S7总共生产了大约1000门,中国用于对抗的89型203毫米火炮并未装备部队。

苏军炮兵在1975年还装备了称为2S5的自行榴弹炮,火炮本身称作2A37,射速每分钟5+6发,榴弹的最大射程27公里,火箭增程弹的最大射程为32.2公里,全重量28.2吨,火炮的俯仰角为负2.5度-正E57度,方位角为正负150度,苏军炮兵仅仅装备了不超过600门2S5,2S3真正大量装备苏军炮兵的152毫米自走榴弹炮,它是集团军师属炮兵的主力,1968年开始设计,1969年进行测试,1970年开始批量装备部队,发射榴弹的射程为17.053公里,同时也能够发射2千吨级的核炮弹,射速为每分钟3-4发,装弹机是半自动的。全车重量27.5吨,其底盘拥有6个负重轮,类似T72主战坦克上使用的负重轮,拥有4个托带轮.12.6个负重轮上加装了减震器,因此能够适合于在不同地形状态下的运动,每个2S3自行火炮营编成18辆,2S3炮塔设计是相当新颖的,全封闭式,装甲厚度大约30米,两侧各有观察窗口,后部的舱门是用于补给弹药的。这是70年代开发的真正意义上的自行火炮,

2S1型122毫米自行榴弹炮。使用D30(2A18)系列牵引式榴弹炮作主炮,只采用MT-LB多用途车的底盘,全重为15.7吨,射程分别达到15公里。每分钟6-8发射速,俯仰角负3度-正70度方位角360度,炮塔略微靠后、低矮,类似M109的布置方式,这样主要是强化车身在发射时候的稳定。炮塔安装了3具潜望镜、-个红外探照灯,这样所有的苏军自行火炮都具备了基本的夜战能力。由于使用D30榴弹炮,因此炮管外形与D30完全-样,炮管上面安装了炮口制退器、抽烟装置。火炮的俯仰角同样为为负3至正70度。射速为每分钟4-5发,2S1的最大长处在于适用于不同的苏联地形,对于辽阔的苏联国土而言极为重要,因此2S1的底盘没有安装托带轮,改用扭杆式悬挂结构、机械变速器,5个前进档和一个倒挡。第1-6个负重轮上安装了减震器。最大水上时速为4.5公里,1970年开始装备部队,是华约国家陆军炮兵师的主要装备,总共出口到多达37个国家。

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中期,苏军的军事学术沿着核战争和常规战争两条轨道并行发展,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炮兵开始受到重视,苏军摩步师进行了全面换装和改编,120毫米迫击炮由45增至54门,57毫米反坦克炮全部淘汰,100毫米加农炮由六门增至18门,122毫米榴炮仍为36门,152毫米榴炮增至18门,BM-14式十六管火箭炮改为四十管的BM-21式122毫米火箭炮,数量仍为12门,全师火炮由过去的129门增至138门,但是管数则由309管增加到606管,几乎增加了一倍。此外,师战术火箭发射架也由三部增至四部,七十年代中后期火炮陆续更新,编制数量不断增多。摩步师除100毫米反坦克炮18门未变化外,152毫米榴弹炮改为自行榴弹炮(十八门),122毫米榴炮已扩编到摩步团(开始时,每团只编一个榴炮连,后改为榴炮营),继而坦克团也陆续配备了122毫米自行榴弹炮(开始为连,后改为营)。122毫米榴弹炮和自行榴弹炮由原来的36门陆续增加到108门。120毫米迫击炮由54门增至60门,BM-21型四十管火箭炮增至18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七十年代末,全师火炮共增加84门(318管),火炮总数达到222门(924管),门数增加了百分之六十,管数增加了百分之五十二点五。师战术火箭已开始换装,但发射架数量仍保持四部。苏军摩步师火炮总数增至138(606管)。炮兵武器的一个弹药基数为11160发,总包装重481吨,比上一时期增长约百分之四十。全师火炮进行一次齐射,其弹药包装重量为52吨,增编后的摩步师将拥有各型火炮228门(共1020管)。“冰雹I”式火箭炮的122毫米火箭弹稍轻于BM-14式140毫米火箭弹,按每发55公斤计算,全师炮兵武器一个弹药基数的炮弹数将达18600发,总包装重.为818吨。全师各型火炮进行一次齐射,其弹药总量将达85吨。

三:中苏炮兵差距

中苏之间的巨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军用设备上。苏联的军用设备的先进与精确性上面明显更占优势,苏军已经完全摩托化或装甲化,步兵完全搭乘装甲车或步兵战车进行摩托化行军和作战,到了70年代中期,苏军摩托化步兵师和坦克师大量换装自行式122毫米榴弹炮和152 毫米加农榴弹炮,炮兵自行化程度和机动能力超过当时西方装甲师和机械化师,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基本实现了炮兵自行化的,以及能够覆盖整个战役地幅的战术火箭兵,在火力上有压倒性的绝对优势,苏军的营属炮兵在火力上已经超过了当时的解放军步兵团,其团属炮兵火力和射程接近解放军的步兵师,中国炮兵则主要依靠陈旧落后的载重卡车牵引,这种牵引车性能难以满足快速行军的要求。苏军火炮能够在解放军的火炮射程外进行反炮兵作战,而解放军的炮兵则只能依靠快速展开与快速撤收进行作战,无法保证火力的连续性

苏军在炮兵技术、装备和苏军炮兵的机动能力等方面上,也是当时中国炮兵难以与之抗衡的。苏军更是在60年代中期研制了炮位侦察雷达能够准确定位发射炮弹的阵地方位,搭配50年代苏联开始装备的测地车辆,能够快速提供阵地坐标。解放军炮兵依旧依靠目视观察和声测敌方炮兵阵地的方法。这个受限于地理环境,而且不够精确。面对苏军的远程炮兵,解放军反炮兵作战的能力受限于远程加农炮的射程和威力也面临着相当大的困难,直到80年代末期之前,中国炮兵武器完全是50年代的苏联型号的仿制或引进型号,解放军的炮兵武器都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幸好有一大批默默无闻的人在艰难困苦中为发展和改善中国常规武器努力工作,他们用努力与坚忍,换来90年代一系列新型炮兵武器型号和理论的出现,使中国熬过了最凶险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