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余秋雨《文化苦旅》中说:“再小的个子,也能给沙漠留下长长的身影,再小的人物,也能给历史留下重重的叹息。”而今读这句话,余秋雨好像不仅仅在诉说着自然与历史,更像是在自己与自己对话,即使渺小,即使平凡,也不甘于平凡,也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他是余秋雨,一个在历史上留下重重叹息的伟人,一个平凡又伟大,朴素又星光熠熠的时代开创者。

1992年,《文化苦旅》横空出世,余秋雨这个名字一时间享誉海内外,他也成为众多文艺青年追捧的对象。《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在游历山川河流、用脚丈量土地的途中写下的,不仅记录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也思考着人生,回溯历史,展望未来。

烟雨朦胧下的江南、小桥流水的村庄、气势磅礴的戈壁荒漠、热情抑或是冷漠的当地居民、扣人心弦的深思、引人思考的追问……大笔如椽,纵横捭阖,余秋雨开辟了一种新的散文形式,深受追捧。

在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下,余秋雨的散文像是缓释人们重重压力的良药,给人以心灵的慰藉。正是这部《文化苦旅》,让余秋雨走进大众视野,他生活的画卷也在人们面前徐徐展开……

如众多经历磨难的伟人一样,余秋雨的一生同样跌宕起伏。

1967年,余秋雨出生于浙江省的一个小镇,在那里完成了小学的教育,之后前往上海求学。余秋雨自小天资聪颖,学习东西非常快,因此深受老师喜欢。1963年,他考入上海戏剧学院,那时候,知青上山下乡活动正席卷整个中国,于是,余秋雨也作为其中一员被派到农村进行劳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66年,特殊时期爆发,余秋雨迎来了人生中最艰难的时刻。余秋雨的父亲余学文被举报存在错误言论而被关押,这一关押,便长达十年之久,在此前,余秋雨的父亲是全家唯一的经济来源,他被关押后,余秋雨一家如同失去了顶梁柱。

叔叔余志士本来具有救济余秋雨的条件,但也未逃脱厄运,被造反派迫害致死。余秋雨就在没有钱、没有生活来源、无人可以救济的条件下被下放到军垦农场服役,食不果腹,寒风凛冽,在那里度过了极度艰苦的一段时光。

1971年,余秋雨从农场回到上海。当时,总理正在为恢复教育而寻找人才编教材,于是,余秋雨便被分到鲁迅教材编写组。但他当时选择了一个危险的任务:秘密进入上海戏剧学院和复旦大学外文书库编写书目。在当时,极左文化专制正在全国盛行,余秋雨此举无疑是将自己置于极其危险的境地。

1976年,编写教材被批判为右倾翻案,参与编写教材的余秋雨逃到浙江的藏书楼研究中国古代文献,也正是这段时间,使得余秋雨的文化造诣有了颇多提高,对中国历史与中国文化有了更加深层次的理解。1976年末,特殊时期结束,余秋雨再度回到上海

之后,余秋雨的人生之路便平坦许多。1985年,经上海各大学前辈联名举荐,余秋雨在没有当过副教授的情况下,被破格提升为教授。1986年,余秋雨被评选为院长,成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高校校长。后来,余秋雨开始成为一名官员,走上行政之路。余秋雨在文学、教育等方面获奖无数,成绩斐然。

1989年,余秋雨决定潜心写作,研究文化,便向国家文化部递交辞职报告,想要辞去院长一职,未经批准。之后,余秋雨的辞职报告断断续续递交了23次,终于在1991年获得批准,辞去一切行政职务。放弃了官职,放弃了鲜花与掌声,一切从零开始,追随自己的内心。他自西北高原开始,行遍中国,远离尘世纷扰,从中国历史开始,寻找千年传奇故事。途中留下传世著作《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等。

我们常说:人红是非多。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余秋雨广受非议。在我们的印象里,文人惺惺相惜似乎是常态,然而陈丹青与余秋雨便是一个例外。

与余秋雨一样,陈丹青与余秋雨在艺术与文学方面颇有建树,是绘画奇才。记者曾问:他们说如今中国社会领域中有三个领军人物:余秋雨是一个、陈丹青是一个、于丹也是一个。由此可以看出陈丹青与余秋雨颇高的地位。然而,陈丹青对余秋雨不像其他文人那样相互欣赏,相反,陈丹青对余秋雨嗤之以鼻。

陈丹青评价余秋雨不像是一个文人,更像是一个官员。起因是在汶川大地震中,有人因为地震家破人亡情绪激动,便产生消极情绪,开始闹事。余秋雨曾在文章中含泪劝导大家不要闹事,在陈丹青看来,劝导大家是政府和警察该做的事,而不是余秋雨这个文人身份的人该做的事情。也正因为这件事,让陈丹青对余秋雨的尊重消失殆尽。

不光陈丹青,人们对余秋雨的评价纷繁复杂。余秋雨的真面目带到底是什么?有人说余秋雨作为一名文人,在行政界抛头露面不符合文人形象,有人说余秋雨的散文过于幼稚,高中之后便不再建议读余秋雨,有人说他主持综艺节目过度娱乐化,有人说他抛弃前任妻子冷漠无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论是陈丹青对余秋雨的负面评价还是社会大众对余秋雨的不好印象,无论是文化界对余秋雨的高度评价还是社会大众对余秋雨文学的喜爱,都是真真正正的余秋雨,也是堂堂正正的余秋雨。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不能永远以一种片面的眼光去评价一个人、看待一个人。真实与虚假、高尚与卑微、优势与劣势……所有的一切,都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更加清晰明朗,也更加理性与成熟。

像余秋雨所说:“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声响,一种不理会喧嚣的微笑,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希望每个人都能穿越千年的迷雾,倾听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