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菽香千里,制种富万家。

九月的岑巩,杂交水稻收割已经进入了尾声。岑巩县注溪镇周坪村哨坪社区党支部书记杨代军已经把家里的100多亩水稻收割入库,交给了制种公司。

“15元一公斤进行回收,今年稻种大概能有25万元收入。”杨代军嘴上盘算着,脸上也露出了喜悦的笑容。

交谈中,杨代军表示能够取得这样的丰收成果,离不开陈文彪的支持和指导。

说起岑巩县杂交水稻制种产业,一定绕不开陈文彪。现年69岁的陈文彪依旧活跃在田间地头,每天和稻种打交道。

作为贵州红四方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经理,陈文彪在杂交水稻制种领域已经深耕了30多年。

30多年前,岑巩县开始推行杂交水稻种植,当地群众纷纷持怀疑态度,不敢种植,陈文彪便把自家的责任田当成试验田,在田边搭起窝棚,吃住在田边,一心投入到这项试验上来。

通过3年的摸索,终于在1987年,他培育出适合岑巩本地发展的杂交水稻种子。

直到今天,岑巩县从事杂交水稻育种工作的人依然会向他请教技术问题。

据陈文彪介绍,2000年前后,为了将杂交水稻制种发展成为全县农业的支柱产业,他先后联系贵州省农科院金农公司、重庆市种子公司等,将制种规模由注溪乡发展到其他乡镇。

与此同时,他不断优化种子品种,2006年全县制种面积增加到1.3万余亩,种子收购突破500万公斤,最高亩产达450公斤。

影响持续放大。目前,陈文彪的杂交水稻种子已远销湖南、安徽、江西、广西等地,并出口越南、老挝、缅甸等国家,对岑巩的制种产业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作为陈文彪的得意弟子,杨代军从1995年跟着学杂交水稻育种工作,并于2007年开始,连续3年赴孟加拉国推广杂交水稻制种技术。

“走出国门推广这种技术是一件非常自豪的事情,在克服语言、水土、气候差异等各种问题后,能够让我们的种子、技术在国外生根发芽,就觉得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杨代军说。

陈文彪退休后,为了继续发展制种产业,杨代军毅然接下了制种接力棒。通过走访,得知制约当地制种产业存在管理不到位、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杨代军向注溪镇提出了《关于发展壮大杂稻制种产业的建议》。

建议一经提出,便受到高度重视,通过县、镇两级申报,周坪村被列为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并建成了标准化杂稻制种基地1.6万亩,园区每年杂稻制种创收4000万元以上。

目前,杨代军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在当地流转土地100余亩种植杂交水稻,并带动注溪镇200亩以上的3个坝区全部种植杂交水稻制种致富,制种面积达4000余亩。

在陈文彪、杨代军两代人的带动下,岑巩县今年全县种植杂稻制种面积约3.2万亩,预计生产种子800万公斤,产值近1.2亿元,覆盖10个乡镇77个村近4000人。此外,岑巩县还计划在2021年底创建10个杂交水稻制种“千亩产业园”,建成3万亩杂交水稻制种保护区,实行永久保护。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如今,杨代军也在思考如何推动岑巩县杂交水稻育种事业更上一层楼。

“我们不仅要在技术上进行创新,还要在育种选择上更加谨慎。”杨代军表示,以后要用更高的标准擦亮岑巩“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的金字招牌。(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盛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