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在文物界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不少种类的文物,看似十分稀少珍贵,但却叫好不叫座,有心收藏的人并不多,价格也没有我们想象的昂贵。比如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几乎都是重器,但商周时期的古陶器,市场价值就很低了。同样的道理,博物馆中有一些叫好不叫座的文物,也有少数定级不高的文物,却闻名遐迩。比如今天要说的浙江博物馆镇馆之宝唐彩凤鸣岐七弦琴。

大约是在1952年,一群农民带着几只袋子来到镇海博物馆捐献文物。工作人员打开一看,里面是14把古琴,其中一把就是唐彩凤鸣岐七弦琴。原来,捐赠者都是黄埔军校政治教官徐桴的后人。徐桴离开大陆之后,为了让这些文物得到了更好地保护,他的后人最终做出这个决定。第二年,镇海博物馆又将所有古琴全部打包移交给浙江博物馆。

徐桴又是从清末民初琴学泰斗、古琴学家杨宗稷手中购得的,原来共有21把,因为时局动荡遗失了7把,但最重要也是最珍贵的唐彩凤鸣岐七弦琴还是保存在内。这把古琴原本也是在清朝满族贵族手中流传,直到八国联军侵华才流入民间,可谓传承有序。

更为重要的是,这把古琴不仅制作年代悠久,为唐代开元二年的产物,而且制作者是大名鼎鼎的雷威。这个雷威,在当时就被称为“第一制琴师”,相传他选材就别具一格,特意在北风呼啸的大雪天到深山老林去,喝醉酒之后,听辨树木被风吹动的声音而选择良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雷威所制作的古琴,又被称为雷公琴,是历代民家竞相追逐的上品。根据杨宗稷先生在著作《琴学丛书》中的推论,这把古琴的名字“彩凤鸣岐”还是出自唐代书法家徐浩之手。然而,就是这么重要而珍贵的文物,定级却并不高,只是二级。

我国文物的定级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一般文物,定级标准很长,简单来说就是主要依据就是重要性。按理来说,这件文物的重要性不低了吧?为什么却只是二级呢?小珏没有当时相关的资料,据我推测,还是因为乐器这个品种本身就不受重视,相对小众。就算是北京故宫博物院中的九霄环佩琴现在是举国知名的瑰宝,也曾一度饱受过争议。

如果是瓷器、青铜器、名人字画,有第一名家的光环加持,早就是声名大噪的国宝了。但是,群众还是识货的。唐彩凤鸣岐七弦琴没有获得专家太多的支持,却在票选中成为了浙江博物馆的十大镇馆之宝之一。

这件古琴确实值得欣赏,它的造型别致美丽,琴身通体为朱红色,显得大气而典雅。琴身之上嵌以贝壳制成的十三枚琴徽,彰显不凡的地位。它的身形如同云纹状波浪曲折对称,流畅爽快,又如同朝阳冉冉升起。

琴的背面,则是另外一番天地。龙池上方刻有“彩凤鸣岐”的琴名,也就是杨宗稷先生考证是唐代书法家徐浩手笔。“彩凤鸣岐” 出自《国语》,相传在周朝将兴的时候,就有五彩凤凰鸣于岐山,是为太平盛世的吉兆。龙池的下方是三段赞美此琴的铭文,就是杨宗稷的鉴赏心得。龙池腹腔内有正楷“大唐开元二年雷威制”题刻,这说明了它的出身高贵,来历不凡。

当然,千古悠悠,琴声岂能如久。优美的古琴成为文物,已经不能时时演奏音乐。不过浙江博物馆弥补了这个遗憾,这把古琴不仅被长期放在三楼展览,而且还配有音乐,展现着它另一面的盛世美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