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在中日甲午海战126年纪念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清朝北洋水师的旗舰定远舰的水下打捞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定远舰考古队在广州打捞局的协助下经过10多小时的奋战,最终成功将一块定远舰铁甲起吊出水,从而有幸让世人再次目睹铁甲的真容。

这块铁甲长2.86米、宽2.60米、厚0.33米,重约18吨,是定远舰的防护装甲。它不仅是百年前甲午战争实物证据,是教育警醒国人的最好教材,也是记载中国近代海军舰船发展史的重要证物。它的出水,让人们又仿佛回到了1895年那个风云激荡的岁月,让人看到了那只号称亚洲最强舰队昔日的荣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甲午海战是中华民族之殇,中国海军之殇。很多人想不明白,为什么实力强大的北洋海军,会在日本人手中不堪一击?甲午海战失败的真正根源是什么?

一、落后的军事战略文化

甲午海战的失败,本质是清朝对先进军事战略文化的缺失,清朝军事战略文化存在致命的缺陷。

受传统的思想文化影响 ,中国几千年来在对外关系上都是贯彻以“守”为主的防御方针。特别是在海防观念上,中国一直非常消极,长期实行禁海政策,企图以关闭海上大门这种消极手段,来保证国家的平安。

在这种战略思想下,中国历代对海军的发展都欠重视。到了国外工业化革命蓬勃兴起的清朝,中国的舰船制造技术的还是停留在比较原始的水平,实战训练的水平与世界列强的差距也是越来越大。在鸦片战争中,清朝海军在英国海军面前几乎没有任何抵抗能力。

鸦片战争的失败,让清朝统治者痛定思痛,也想汲取教训,重振天朝上国的雄风。清朝虽然组建 了北洋海军,向西方购买先进的舰船,但是落后的军事战略文化积重难返,不可能一朝一夕之间就可以得到根本的转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旅顺、威海是清朝的海军基地,但是清朝重视的却仍是海军对陆地的防御。在这两个海军基地上,清朝修筑了许多要塞,架上了重炮,终其实质,却不过是把传统的筑城防御思想从陆地搬到了海边而已。北洋水师并不是用来夺取制海权、保卫国土的,而只是一些能移动的炮台而已。这种自己放弃制海权的落后军事战略文化和作战方针,怎么能不败?

二、北洋海军的战斗力

说句公平的话,清政府对海军建设并不是不重视,花在海军建设上的钱总共达到了7000万两之多,远超当时的日本。

从1866年到1911年,清朝建立了福建船政学堂和天津水师学堂、威海水师学堂等近代海军教育机构,培养出严复、邓世昌、许兆箕等优秀的海军人才。清朝的十一所水师学堂合计毕业107届学生,人数约1900人,他们大多在后来成为中国海军的主要骨干。

通过学习,这些毕业生能"以机器造机器,以新法变新法",制造出了中国近代第一批新式轮船,并装备了福建舰队、广东舰队、北洋舰队。中国人自制的"平远"舰,在甲午海战中中数弹而完好无损,经受住了大海战的考验。

中国的海军学堂毕业生,和当时日本的海军相比,素质相当高。连在中国海军中担任指导的英国人都承认:"中国海军,其操纵也甚精,其演炮也极准,倘与日本海军校,中国未尝或逊。"以炮术论,日本海军的命中率约占百分之十二,而中国海军命中率约为百分之二十。

网上有一个传说,说是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在参观北洋海军时,发现中国海军在北洋旗舰定远号的主炮管上晾衣服,由此得出“中国海军终不堪一击也”的结论。这个传说现已被考证是日本人编造的谣言。因为东乡平八郎从没有登上过定远舰,而定远舰主炮的炮管离地有五米之高,士兵们是不可能爬上去,把衣服晾在上面的。

绝大多数北洋海军将士都是爱国的,他们忠于职守,在抵御外侮上丝毫不含糊。在甲午海中,"致远"舰252名官兵和"经远"舰270名官兵全部牺牲,舰长以上的军官一半以上以身殉职。就连日军也承认北洋海军“尽忠职守,可大加称赏”。那么,这么一支武器先进,将士英勇的海军,是怎么输的呢?

三、甲午海战的战况

甲午海战,是在中国海军丰岛海战失利的情况下,清朝为了挽回面子,命令北洋水师寻找日本联合舰队主力决战的情况下发生的。但是,由于情报系统的落后,北洋海军并不掌握日军的动向,一连多日在海上搜寻无果;而日军则利用无孔不入的情报系统,完全掌握着北洋海军的行踪。战争开始前,双方就不在一个水平线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895年8月10日,威海守军终于发现了日本海军的踪迹,李鸿章急令丁汝昌回防。9月17日,北洋舰队在鸭绿江口外与日军遭遇,决战终于爆发。

虽然北洋舰队的主力舰“定远”号和“镇远”号船坚炮利,但整体来说,日本舰队的航速和舰炮射速都远远高于北洋舰队。特别是日本旗舰“吉野”号,拥有当时世界上最高的23节航速和最强火力。日军不惜牺牲少数速度迟缓的弱舰,以最大限度发挥机动性的纵队队形向北洋海军发动了进攻。

日舰倚仗速度上的优势,采取从左向右横穿北洋海军队形的方法猛进,其实带有很大的冒险性。因为日军的纵队阵形有被北洋海军拦腰冲为两截的危险,但这种孤注一掷式的战法,让北洋海军始料不及。

战斗开始不久,北洋舰队旗舰"定远"主炮炮塔被击中起火,丁汝昌被烧伤,舰上用来指挥的信号旗被毁。日第利用航速优势,攻击北洋舰队右翼,"超勇"、"扬威"二舰相继被击中起火,退出战斗。日舰"比睿"、"赤城"号也受到重创。

下午,部分日舰绕至北洋舰队背后,与主力形成夹击之势。北洋舰队腹背受敌,队形更加混乱。北洋海军冲在前面的"致远"舰多处受伤,船身倾斜,邓世昌毅然指挥"致远"舰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舰"吉野"号,但不幸被日军击沉。全舰官兵自邓世昌以下全部壮烈殉国。

经过5个多小时的战斗,北洋舰队损失了"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号5艘军舰,李鸿章急令北洋舰队撤入威海港,日本自此夺取了黄海的制海权。

四、北洋海军的失利原因

这次战争的失利,原因很多。但是人们最为熟知的一个原因是,慈禧太后为了庆祝她的60寿诞,将北洋水师的军费2400万两白银用来修缮颐和园。如果这2400万两白银能够正确使用在北洋水师身上,北洋水师能不能打赢甲午海战呢?

这是一个重要原因,但并不是绝对主要的。这2400万两白银,也挽救不了清朝失败的命运。

甲午海战的失利,是一场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多维度的复合对抗的综合失利。在外交上,日本借口干涉清政府镇压朝鲜东学党起义,让俄国置身事外;然后又利用英俄矛盾,向英国指出日本与清朝开战,可以遏制俄国人南侵,从而取得了英国的支持。而清政府在外交上茫无头绪,在日本侵略野心暴露之时,李鸿章还希望英、俄等国能出面调停,根本没有做好战争准备。以无备对有备,安能不败?

清朝军队以效忠皇权、保护皇权为主旨,虽然购买了一些舰船,但忽视军事制度的现代化建设。在装备引进上比较积极,但是在相应的制度改革方面却极为保守。清朝的海军衙门官员几乎全是旗人,无一人精通海军知识和业务,也没有明确的职能划分,一些有识之士提出来的有利于海军建设和发展的建议都没有采用落实,只会争权夺利。这样的领导机构,能打胜仗吗?

清朝的海军教育也有很大弊端。当时要想进入仕途,只有通过科举才是正统;再优秀的海军人才,也要按部就由候补把总干起,再从把总、候补千总慢慢升迁。这也导致了许多人不愿意去学习海军,造成了人才的断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甲午海战中,北洋舰队不仅发炮慢,而且炮弹匮乏、质量低劣。是清政府太穷吗?并不是。根本原因在于清政府建成海军后,只想防御,不想进击取得更大利益。所以,海军有没有海战的水平并不重要,只要能配合陆上的炮台,做好港口的防御就够了。这也是清政府经常拖延海军经费,甚至挪用海军经费修建颐和园的根本原因。

反观日本,从1887年起,天皇每年从宫廷经费中拨出专款,并要求文武百官从薪俸中抽出十分之一,去发展海军。一进一退之间,胜负难道不是早已决定了吗?

在专制的封建社会,北洋海军建设只能受制于统治者的意志。因此,甲午海战中,日本打赢的不是中国的海军,而是中国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