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9月17日下午,华为技术有限公司CEO任正非一行来访中国科学院,与中科院的专家学者们举行了座谈交流会,就基础研究及关键技术发展进行了探讨交流。

随后,中科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与任正非一行举行了工作会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之前,任正非就到访了国内一批重点大学,合作的重点也是基础研究方面的技术。

借助国内的巨大市场和独一无二的全产业链工业,在应用科技上,中国已经走在了第一梯队,但基础研究欠账太多,这也是被美国卡脖子的原因。

这点并不能怪中国科学家和企业家没有长远远光。

基础研究是耗费大、收回成本慢、收益低,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把钱投到基础研究是不符合经济效益的。

只有等国家有了一定经济基础,也有了一定科技实力了,再去发展基础研究,这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

比如杨振宁就反对中国投入百亿资金去搞对撞机,认为这钱应该投到应用科技上。

杨振宁的想法也不是没有道理,毕竟中国还不是富有,钱要掂量着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现在的中国,已经被美国逼到墙角了,基础研究必须成为中国科技界和工商界都要克服的难题,否则中国的发展寸步难行。

02

我们先来看看,中国的基础研究现在是一个怎样的水平。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所长王贻芳就曾经谈到过中国基础科学的水平。

王贻芳院士认为,基础科学要具备三方面的特征:规律性,反映了自然界的基本规律;虽然不能直接应用到实际汇总,但却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原理,比如牛顿力学是土木工程的原理;强调数学,数学是更为基础的基础研究。

虽然看起来基础研究并不能产生立刻的实际作用,但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已经成为共识。

那么,中国的基础科学研究,在世界上是个什么水平呢?

王贻芳院士说,其实要判断一项基础研究的影响力,有一个简单的标准,那就是去看教科书。

每一门科学学科,教科书里都会提到一些用科学家名字命名的基础研究成果。这些就是最经典的基础研究。

以这个标准衡量的话,那么,中国现在已有的重大科学成果,几乎没有能写到教科书里的。

再往下一层,就是去看论文的引用次数。

从这方面看,中国的基础科学研究进步是挺明显的。

比如,有媒体报道说,中国科技论文的被引用数排到了第二。

考虑到30多年前中国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基础科学研究很少,王贻芳院士认为,这算是跨越了一个很大的台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贻芳院士说,“我们国家善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所以我们能够看到某个领域突然冒头,但总体看来依旧薄弱。

比如,高能物理领域,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大亚湾中微子实验、江门中微子实验,中国科学家的成果基本站在国际平均水平。

但是,“若要说整个高能物理,从规模和人员上,跟国际上还有相当差距。”

其实对于中国的基础科技水平,中国的科学家们是知道的,既没有盲目自大,也没有悲观。

对于中国未来的基础研究方向,中科院院长白春礼给出了答案:“在未来的日子里,中科院全院将会集中科研力量去攻克那些被美国掌握的重点技术,也就是对我们来讲的卡脖子技术。”

被人卡脖子的清单都变成科研任务清单,这就是中国科技界在努力的方向。

03

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科技企业,华为在基础研究方面做了哪些努力呢?

任正非表示,华为的研发主要投向在主航道上的基础研究,包括人工智能部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在任正非看来,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主要是在算法、算力和数据上,而华为在算法和算力这两项研究上“还是弱的”。

目前华为仍然主要投入做基础研究,而且还是先用于改进内部管理,“如果要运用到产品上,还存在相当长的时间和距离”。

用任正非的话说,对于前沿科学,华为的研发策略是,“先开一枪”,“让子弹先飞一会儿”;看到线索再“打一炮”,而且只需要小范围研究讨论就能决定。

但是,如果是“城墙口”,那就需要不计成本地投入大量费用,要投入“范弗里特弹药量”,这个决策需要由管理层集体决策。

“城墙口”是任正非喜欢用的一个比喻,用来指华为需要主攻的领域。

“范弗里特弹药量”也是一个军事上的说法,最开始出现在朝鲜战争中,范弗里特是当时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在一场战役中,他麾下的军队采取了攻击中弹药没有限制的策略。

此后,“范弗里特弹药量”就用来指不计成本投入庞大弹药量的攻击方法。

可见,华为对于基础研究的投入也是不惜一切代价的。

04

对于基础研究的投入,其实很容易产生巨大争议,不管是企业还是科学家,都会承受巨大的舆论压力。

对基础研究的投入,面对的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基础研究的产出,既难以衡量和评估,也很难计算从中的获益。

华为是一家不上市的公司,它的投入可能还没人说三道四,也就少数恨国党埋汰下。

而中科院拿着国家的钱去搞基础研究,那舆论压力就大了——时间过去那么久了,你搞出来了没?钱花了那么多了,怎么没见成果?几百亿投进去,水花都没有,是不是被拿去挥霍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时候,搞基础研究的科学家们就犯难了,拿论文呈现成果吧,会被说纸上糊弄,不出论文吧,成果在哪里?这这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其实,哪怕出了论文,喷子也看不懂,他们攻击的根本不是论文内容,就是想打嘴仗。

对于基础研究成功的态度,任正非的看法是:

评价基础研究,不能采用量化的考核方法。如果你们来给我汇报,我听懂了,对你们的考核签字,我都听得懂,那还叫科学?其实很多科学家讲的是‘鬼话’,全世界能听懂的没有几个人。

任正非举例说,像古时候人们讲的“千里眼”、“顺风耳”、“阿拉伯飞毯”,这些话放在一千年前,说这话的科学家肯定会被认为是“骗子”,但是今天也全都实现了。

因此,“应该从一个很长的时间轴来看科学家讲的话,不能计较所有内容是否具有现实意义。”

任正非提出要对科学家多一些宽容,同时又解释,这种宽容,是双重宽容。

一方面,“科学家对自身的评价要有一些正确的态度,有时候科学家会受一点委屈,但请你们自己对组织也宽容一些,只要生活是体面的”。

另一方面,公司对科学家的评价也要合理,“对一时的不成功,也要合理的鼓励”。“我们要肯定你们的贡献,你们也要宽容公司在一个阶段里没有作出特别的评价。”

未来,中国会投入巨大人力物力财力到基础研究上,我真心不愿意看到中国科学家们为国付出的同时,还要忍受喷子的攻击。

袁隆平很伟大,但中国还有很多科学家们比袁隆平更伟大,只不过他们研究的方向不是种大米,而是我们看不懂的领域。

如果你认可袁隆平,那也请给其他中国科学家宽容。

更多精彩文章,欢迎关注:狐狸先森几点钟。
我们一起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