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回到2008年的上海交通大学,正在读硕士一年级的张旭豪是一个踌躇满志的青年。张旭豪很有商业头脑,他曾经和朋友汪渊说过,以后要做一家150亿美元的大公司。一次,在寝室打游戏的他饿了,打电话给餐馆,餐馆却不愿意配送。张旭豪发现,这就是一个商机。三百多公顷的大校园,校外餐馆到寝室的距离实在太远,几万师生的用餐需求是一个庞大是市场,既然商家不愿意送,那自己不是可以帮别人送吗?

张旭豪决定自己来为餐馆做外送服务。他和朋友康嘉等人合作,一方面在周围商家推广自己的配送,另一方面搜集校园附近的餐馆信息,印成一本叫“饿了么”的外送广告册在校园分发推广。他们在宿舍接听订餐电话。接到订单后到餐馆取快餐,送给顾客。最初的服务完全依靠电话来完成,张旭豪和他的同伴们亲自披挂上阵,骑着自行车满头大汗地奔走于巨大的校园,各处送餐。最早的几个创业伙伴,全都来自于上海交通大学。这一群年轻人风华正茂,充满了青春的学生气。就连公司的名称“饿了么”,都是来源于学生间点外卖的一句口头禅,既顺口又亲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交大校园内流行校园BBS,张旭豪觉得自己的送餐服务可以在网络上推广。于是,2008年9月,最早的饿了么团队开始进军网络订餐。张旭豪通过校园BBS,招来很多愿意一起做配送服务的同学,并找到了软件学院的同学,帮助饿了么开发网络订餐平台。半年后,2009年4月,饿了么的首个网络订餐平台诞生了。网络的应用让饿了么的点餐服务更加智能化、个性化,平台可以根据距离自动列出餐馆与菜单等信息,为消费者提供自由选择的便捷服务。网络化的订餐很受欢迎,很快就有30家加盟店入驻,日订单量达五、六百单。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饿了么也取消了热线电话和代店外送,改为顾客与店家的对接,下单和接单全在网络上自动完成。

创业之初是艰难的。最初的启动资金全是靠几个人东拼西凑的,连学费都没能幸免。为了全身心投入这项事业,张旭豪主动放弃去香港理工大学深造的机会,与康嘉一起选择休学。而来自交大软件学院的叶峰也在2010年本科毕业后,放弃了进入微软的机会,留下来和大家一起创业。随着校内外的大力宣传,这样一个本地生活平台,让餐饮业逐步走向了信息化,逐渐扩大的营业范围,也让更多人看到了饿了么的便利。

虽然在当时,饿了么的竞争对手有限,小叶子、天天服务网等对饿了么无法构成实质威胁。但由于资金局限和行业的不温不火,饿了么的规模很难做大。为了给饿了么筹集资金,张旭豪携着自己的企业参加各种创新大赛。2009年10月,饿了么网站在上海慈善基金会和觉群大学生创业基金联合主办的创业大赛中,获得最高额度资助10万元全额贴息贷款。12月,网站在欧莱雅大学生就业创业大赛上,获得10万元冠军奖金。饿了么通过创新竞赛共赢得了45万元创业奖金,这批奖金对于初出茅庐的饿了么来说就是一笔巨款,大大促进了团队的成长。到2009年底,已经有50家餐厅进驻饿了么,日均订餐交易额突破万元。

有了资金的饿了么,在市场的拓展方面也没有停下脚步。2010年5月,饿了么2.0上线,很快将服务范围拓展至附近的华东师范大学和紫竹科技园区。学生和白领成为了饿了么的主要顾客群体。饿了么也在新版本中推出了超时赔付体系,为用户保证到餐时间。同年9月,饿了么全上海版上线,整个上海都成为了饿了么的市场,单月最高交易额达到了百万元。在成立的第二年,饿了么就成功走出了校园,开始做大做强。

除了市场的拓展,饿了么也很敏锐地察觉到了网络平台的变革。移动互联网的浪潮袭来,让移动端成为用户的新宠儿,饿了么很快从PC转战移动。2010年11月,饿了么手机网页订餐平台上线。这一与时俱进的革新成效显著。2011年3月 ,“饿了么”注册会员已超过两万人,日均订单3000份。

饿了么的骄人战绩很快吸引来了更多的投资者。2011年3月,饿了么获得了来自金沙江创投的100万美元投资。获得资金的饿了么终于有了走出上海的资本,同年7月,杭州、北京分部相继成立。随后,饿了么先后获得了几轮投资,尤其是2014年5月,饿了么获得了大众点评8000万美元投资,估值达到了1.1亿美元左右。

不过与此同时,饿了么的竞争对手也在迅速成长。2010年,美团网成立。众多互联网巨头也都看到了饿了么的成功,纷纷插手外卖行业。美团、百度等很快发现了饿了么高效订餐平台的盈利体系,决定做自己的外卖公司。饿了么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美团外卖。当时,今日资本创始人徐新本来想投资饿了么,而美团副总裁王慧文一通电话说服徐新改变了主意,投资美团。这也让美团成功进军外卖行业。美团几乎复制了饿了么的成功之路,以类似的发展模式从大城市开始,以学生、白领为主要服务群体,开始拓展市场。但是由于有强大的资本,美团的扩张之路远远快于白手起家的饿了么。美团招募1000人,培训一个月,迅速铺向全国100个城市。而在各大社会资本巨头的对比之下,饿了么员工不过300人,面向城市仅12个。面对激烈而残酷的竞争,饿了么只有寻求新的变通。

饿了么很清楚地认识到,美团是自己最大的竞争对手。而且美团从团购出发,向外卖、出行、酒旅等多业务扩张,多支点的平台有更多的流量和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实力比饿了么更加雄厚。认清形势的饿了么开始稳扎稳打,寻求进一步融资。2015年1月,饿了么获得新一轮3.5亿美元融资。8月,饿了么获得6.3亿美元融资,由中信产业基金、华联股份领投,创下全球外卖平台单笔融资金额最高纪录。饿了么还拓展经营范围,将自己定位于连接“跟吃有关的一切”,涉足商超配送等其他领域。

而同样也是在2015这个关键的一年,飞速发展的外卖行业首次遭遇增长停滞。单纯的补贴已经难以带来更多流量,市场逐渐趋于饱和,而物品与配送质量成为了更加关键的竞争点。饿了么抓准时机,很快就推出了“即时配送”服务。这一讲求配送品质的服务让饿了么具有了更强的竞争力。

然而就在饿了么估值突破10亿美元,竞争力不断上升之时,队友却先“投降”了。2015年10月,腾讯主导了大众点评和美团的合并,曾经为饿了么提供大笔投资的大众点评,就这样成为了竞争对手。尤其是美团原本就在价格补贴的恶性竞争中面临严重的资金短缺,在战略布局上也因多领域齐头并进而顾首不顾尾,大众点评的加入简直是雪中送炭,更为美团提供了更多领域的支持,让美团得以腾出更多资源在外卖行业与饿了么竞争。

接下来的2016年,对饿了么来说是前所未有的艰难。大众点评与美团合并后,饿了么损失了大量的客户群体,这让本来就在流量上处于劣势地位的饿了么更加被动。更不巧的是,这年“3·15”晚会饿了么上了榜单。曾经的外卖领导者在资本竞争的冲击下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面对外卖市场的新格局,红杉资本建议美团直接并购饿了么,而张旭豪并不妥协,提议美团拆分外卖部分,和饿了么合并成立新公司再融资。两个方案都以搁浅告终,饿了么在新形势下决定依旧靠自己寻求出路。

与大众点评合并的美团,在腾讯的融资下,估值超过180亿美元。但是饿了么却也迎来了新的机遇。阿里巴巴本来投资美团,但是美团却在缺少资金的情况下投靠了腾讯。阿里巴巴决定改变策略,转投饿了么。看到了融资必要性的饿了么就此投向了阿里巴巴。饿了么与美团的竞争,也成了阿里与腾讯的竞争舞台。2016年,阿里巴巴和蚂蚁金服向饿了么投资9亿美元,占股27.99%,成为了饿了么最大的股东。第二年4月,阿里巴巴和蚂蚁金服再次对饿了么投资,总额4 亿美元。四个月后,资本雄厚的饿了么以8亿美元收购了百度外卖。2018年4月2日,阿里巴巴集团和蚂蚁金服集团联合以95亿美元对饿了么完成了全资收购。同年7月12日,饿了么平台在上海日交易额破亿,创历史新高。自此,美团与饿了么的外卖两巨头的竞争格局正式成型,饿了么依靠雄厚的资本投入,也成功与美团开始了新一轮的竞争。

然而张旭豪却在这时选择了离开。原阿里健康 CEO 王磊担任新公司 CEO,开启饿了么的全新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