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自古以来,打天下治天下的君主,无论本人多么雄才大略,也要依仗一班文臣武将,其中最重要的,则是腹有良策,运筹帷幄的谋主。君主和谋主两人相得益彰,才能定大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身为豫州牧的刘备花大精力三顾茅庐请出躬耕陇亩的诸葛亮;无一技之长的刘邦如果没有张良萧何,早就死于西楚霸王之手;没有文化又是异族的石勒能当上后赵皇帝,靠得是君子营的谋主张宾;就连对皇位触手可及的司马昭,身边也有一个贾充。

建立刘宋的南朝一哥刘裕,本是“无术学”和“轻狡无行”的武人,从卑微“卖履”小贩起家而成为一代雄主,身边也有不可或缺的“诸葛亮”。这位“诸葛亮”就是山东莒人刘穆之。

刘穆之从刘裕起兵讨伐篡晋的桓玄起就跟着刘裕,为刘裕“建宋”立下第一功勋。按当时的说法“汉魏以后,天下共称诸葛亮,次则刘穆之”即对汉魏以后的名臣排名,第一为诸葛亮,第二就是刘穆之。

刘穆之身为刘裕身边第一谋臣,地位和作用可与诸葛亮比肩,结局却与诸葛亮大相径庭。

说起来,刘穆之和刘裕还是一家人。刘裕是汉高祖刘邦的弟弟一脉,而刘穆之则是汉高祖的庶长子刘肥一脉。和刘裕一样,刘穆之一家也是战乱时期从北方南下的流民,被东晋安置在京口。

刘穆之自小就不是死读书的人,他喜欢看《四书》、《左传》等书,而且是“博览多通”。看书博览多通者,其目的不是做学问,而是经世济民。因此,刘穆之的目的就是要成为乱世英雄。

刘穆之最早担任主簿,他的主簿工作做得非常出色,以致人人称赞。当刘裕需要一个主簿时,刘穆之就被人推荐给了刘裕。

刘裕不是随便相信人的人,刘穆之来刘裕身边,也是要面试的。刘裕面试的问题就是:

我始举大义,方造艰难,须一军吏甚急,卿谓谁堪其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裕此时准备起兵讨伐篡晋的桓玄,因此他确实需要有真才实学的谋士,他向刘穆之问了三个问题:

l 我准备起兵和桓玄作战,胜负难料,你是否敢跟着我?

l 我要的人是要在人头落地的战争中显示才华的,你认为你是否能胜任?

l 来我这里不是做官,而是做小吏,你是否愿意?

刘穆之没有料到刘裕有此一问,他定气凝神,说:

贵府始建,军吏实须其才,仓卒之际,当略无见逾者。

刘穆之首先表明了他跟随刘裕的态度,之后说,除了他以外,没有其他人合适这个职位。

刘穆之的话深得刘裕之心,他笑说,你能屈能伸,是帮助我成大事的人。

干大事者的第一要务是识人,刘裕通过一句话就看出刘穆之能屈能伸,他能成为一代雄主不是偶然。

刘裕看得没错,刘穆之确实是能屈能伸的人。

刘穆之家境贫寒,家中无钱却偏偏喜欢酒肉,不惜厚着脸皮去他妻子的哥哥,也就是大舅哥家里要饭吃,每次都会受到言语上的侮辱,可是刘穆之毫不为意。刘穆之的妻子“甚明识”,让刘穆之不要去几个大舅哥家里,可是刘穆之照去不误。

有一次妻子娘家过节,刘穆之又跑过去蹭饭,吃完后还讨槟榔。娘家兄弟嘲笑他说槟榔是消食的,你都吃不饱还要槟榔做什么?

刘穆之的妻子为了争口气,把自己的头发截断卖了之后,给几个兄弟做刘穆之的饭钱。

刘穆之的生活,就是当时所谓魏晋风度之下,寒门知识分子的真实写照。

刘穆之来到刘裕身边,首先帮助刘裕建立各种法律和行政制度。刘穆之的法制制度建设非常实用而且有操作性,不出十天就使得刘裕部上下整肃,战斗力直线上升。

凭这一成就,刘穆之立刻获得刘裕信任。之后,刘裕平复桓玄,刘穆之被授予子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平复桓玄恢复晋室,北府兵成为首功,可是北府兵将领却开始争权夺利。

公元408年,扬州刺史死了,照理应该刘裕顺理成章地接任,可是同样出身北府兵的刘毅不希望刘裕担任扬州刺史,他召集一批北府兵出身的将领们开会,希望将刘裕改到丹徒任刺史。

对东晋来说,扬州和荆州是两个重要的州,得其中一州者就能号令群雄。

刘毅先召集北府兵将领通了气之后,就派人征求刘裕的意见。刘穆之告诉刘裕不能答应,刘裕似乎不很理解,当然也不排除刘裕装傻。

结果刘穆之对刘裕说了一番犹如诸葛亮《隆中对》的话:

昔晋朝失政……天命已移……公今日形势,岂得居谦自弱,遂为守籓之将邪……扬州根本所系,不可假人……公至京,彼必不敢越公更授余人,明矣!

刘穆之正式向刘裕提出要放眼天下,而不要做一员单纯的武将,而要争霸天下,就必须获得扬州。

刘穆之的这番战略,成为刘裕从战将走向君王之路的转折。

此后,刘裕正式将刘穆之当做自己的诸葛亮,两人合作如鱼得水。在刘穆之的影响下,刘裕也越来越对自己严格要求,他向刘穆之了解历史故事,向刘穆之学习文化书法。刘穆之也将在外面的所见所闻,毫无遗漏地告诉刘裕,让刘裕和高士们谈话时有素材。

刘裕本人不善言谈,而魏晋高层素来喜欢清谈,言语高雅,因此刘裕初始很不适应,为高士们看不起。得益于刘穆之的教导,刘裕在清谈方面有非常大的进步,对他团结高门士族有很大作用。

随着刘裕地位的提高,刘穆之的地位也节节上升,从太尉司马成为丹阳尹,即丹阳市长。

公元411年8月,刘裕和老战友刘毅终于翻脸,他率军征伐刘毅,用另一个老战友诸葛长民留守后方,由于担心诸葛长民的能力,因此让刘穆之给诸葛长民做助手。

刘裕没有想到诸葛长民也是有野心的人。当刘裕带大军离开后,诸葛长民对刘穆之私下说:“外人都谣传刘裕刘太尉和我关系不好,这是什么原因?”

刘穆之说:“刘太尉把整个后方都交给了你,还把妻儿老母留下,这么信任你,怎么说关系不好呢?”

刘穆之虽然这样说,可是他已经从诸葛长民的言语中知道了他的异心。刘穆之急忙暗自居中调遣,使得诸葛长民最终不敢异动。

这件事后,刘裕对刘穆之越来越信任,封刘穆之为前将军,每次在外征伐,都用刘穆之留后。

公元414年,刘裕征伐荆州的司马休之时,让刘穆之留任后方,“事无大小,一决穆之”。

公元416年,刘裕北伐后秦,更以刘穆之为“左仆射,领监军、中军二府军司,入居东府,总摄内外”此时的刘穆之,俨然就是当年刘备东征东吴时,留守后方的诸葛亮。

刘裕在前线北伐,而刘穆之“内总朝政,外供军旅,决断如流,事无拥滞。”所有的事情都办得顺畅漂亮。

可是,在刘裕最重要的时期,也是刘裕和刘穆之两人如鱼得水的蜜月时期,公元417年11月,刘裕灭后秦占据关中,正要继续北伐之计,刘穆之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穆之的死,非常蹊跷。

刘穆之的死,在《晋书.刘穆之传》中的记载:是“疾笃”然后“”,意思是生病而死;在《宋书.武帝本纪》中的记载是:“前将军刘穆之卒”。

《资治通鉴》对刘穆之的死说明了原因:

太尉裕遣左长史王弘还建康,讽朝廷求九锡。时刘穆之掌留任,而旨从北来,穆之由是愧惧发病。

公元416年11月,刘裕打下洛阳后,让左长史王弘专程从前线回到建康,要求朝廷加九锡,于是刘穆之惭愧加恐惧而发病。

公元417年11月,刘裕进长安后3个月,刘穆之生病一年后死了。

再看《魏书.刘裕传》中记载:

穆之谓龙骧将军王镇恶曰:“公今委卿以关中,卿其勉之。”镇恶曰:“吾今不克咸阳,誓不济江,而公九锡不至者,亦卿之责矣。”

刘裕北伐前,刘穆之和后来攻破长安的王镇恶有过交谈。刘穆之勉励王镇恶取关中,王镇恶则说自己负责攻克长安,刘穆之负责刘裕的“加九锡”,可是王镇恶说出这句话后,刘穆之并没有下文。

将这样一系列的资料串起来,就可以知道刘穆之死的原因:留守后方的刘穆之,没有向朝廷做给刘裕“加九锡”的工作,刘裕很生气,于是刘穆之被吓死了。

刘裕气吞万里如虎的北伐,并非辛弃疾想得那么高大上,而是为了他个人“加九锡”的目的。自曹魏以来,“加九锡”就意味着取代现在的皇室,因此刘裕的北伐,是为他代晋称帝做准备。

以刘裕的地位和权势,让皇室给他“加九锡”其实是一句话的事,可是刘穆之居然没有做。

刘裕费尽千辛万苦为的就是“加九锡”,居然没有得到刘穆之的配合,刘裕当然很生气,专程派人从前线回来追究此事。

可是,刘穆之为什么没有提议朝廷给刘裕“加九锡”呢?有三种说法。

1、刘穆之不知道刘裕的用意

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认为,刘穆之不知道刘裕“加九锡”的心思,因此被刘裕责难而愧惧死。

这种说法不太可能,因为王镇恶出征前还专门提醒过刘穆之,刘穆之作为汉魏以来仅次于诸葛亮的谋士,不可能不清楚刘裕的心思。

2、刘穆之本就病重

吕思勉先生认为刘穆之的死和刘裕“加九锡”无关,就是单纯的病重而死。理由是中军咨议参军张卲对刘裕说的一番话:“人生危脆,必当远虑。穆之若邂逅不幸,谁可代之﹖”意思是人生很复杂,要是刘穆之遭遇不幸,谁来代替。吕思勉先生通过张卲的这段话认为刘穆之已经病重。

可是,刘穆之是否病重,最清楚的应该是刘裕。而且刘裕认为张卲说这番话乃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于是刘裕对张卲说:“所有的事情都交给刘穆之和你了。”

刘裕认为张卲是来要权力的。

3、刘穆之不想让刘裕加九锡

加九锡”是刘裕的唯一大事,什么事都可以被疏忽,唯独这件事不能,这也是刘裕留刘穆之在后方的原因之一,而且还有王镇恶出征前的提醒,因此刘穆之不可能不知道,也不可能疏忽此事,而是有意为之。

清代严可均编撰的《全晋文》中,认为:“穆之为宋佐命,而其死与汉末荀彧略同,故编入晋末”即刘穆之就相当于曹操身边的荀彧。荀彧虽为曹操重要谋主,可是他自己的定位是汉臣,而非曹魏之臣。

严可均认为刘穆之虽然是刘裕的重要谋主,可是他也是晋臣,非刘裕之臣。

因此,刘穆之不想让刘裕代晋称帝。

可是之前刘穆之为刘裕定战略时,称“晋朝失政……天命已移”,就是为刘裕代晋称帝出谋划策,为何现在发生了变化?

目前已经找不到刘穆之思想发生变化的直接资料,可是到了此时,刘裕的一个大弱点已经明了,就是他过重的杀伐。

刘裕对竞争对手一律以杀对待,他灭南燕,将南燕主慕容超斩首,又杀王公以下3千人;灭后秦,将后秦主姚泓斩首;刘裕起家的北府兵战友诸葛长民,并没有谋反的实际行为,结果被刘裕杀了不说,还连带杀了他兄弟数人。种种不一而足。

在刘穆之死后,刘裕更杀了晋末两位皇帝。刘裕的做法也给他的子孙造成很大影响,整个刘宋时期,刘氏兄弟的自相残杀非常普遍。

刘裕如此的杀伐,不能不让刘穆之感到忧虑,也许,他会重新考虑刘裕的称帝对自己或对天下百姓到底是福还是祸。基于这样的考虑,刘穆之有意没有向朝廷请求给刘裕“加九锡”。

令刘穆之没有想到的,是刘裕居然毫不遮掩地派人回来问责,于是他“愧惧”而死。

以上就是刘穆之死因的三种说法,综合来看,第三种说法较为真实,即刘穆之的思想发生了转变,他不想让刘裕代晋称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