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九鱼亭

后周世宗柴荣和宋太祖赵匡胤,在位的时间和环境有所不同,柴荣想要先夺取幽云十六州,再去解决南方割据势力,这并没有错。赵匡胤则选用先易后难的战略,等到南方平定之后,再想方设法解决北汉和契丹,这也是正确的决策。

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创建契丹,契丹比后周,乃至宋朝的创立时间都要早很多,等到柴荣即位之时,契丹已经成为东亚第一强国,而当时中原的混战还没有停息。以柴荣、赵匡胤的实力,要想覆灭契丹,实在难上加难。

柴荣、赵匡胤的目标不一定是要覆灭契丹,而是想要夺回属于中原政权的幽云十六州,这个位置对于双方都至关重要,谁占据了幽云地区,谁就占据了天险,占据了战争的主动权。之所以在宋辽战争,宋军一直处在下风,就是源于幽云十六州在契丹手里。

那么为何柴荣要先去进攻契丹,而赵匡胤选择最后解决契丹呢?

一、性格决定命运

很多情况下,战争就是由一人发起的,比如皇帝,在统治者的一念之间,对于国与国之间就是一场兵戈之祸。后周在柴荣接手之后,就处于四战之地,向北是死敌北汉和契丹,南方有后蜀、南唐,想要生存下去,要想长久,就必须发动战争。

柴荣接手的国家并不羸弱,只是相对难以掌控,五代的凶悍流淌在每个士兵身体中,改朝换代早已成了家常便饭,如果柴荣是个孬种,那么将会有他人来取而代之。

在性格方面,柴荣更喜欢挑战,对手强大,柴荣则会变得更强大,在众多征伐中,柴荣更愿意先废掉强者,再解决弱者。赵匡胤的性格比较平缓,在他即位之后,每次战争之前,他都会进行周密的计划,以保证胜利可以万无一失。

权衡利弊之后,赵匡胤选择那个利益最大化的选项,那就是先易后难,这对于他和乃至整个国家,都是最佳决策。

公元954年,北汉皇帝刘崇,在柴荣立足未稳之际,联合契丹军团,大举入侵后周边境。柴荣率军御驾亲征。

史料记载“合战未几,樊爱能、何徽引骑兵先遁,右军溃;步兵千余人解甲呼万岁,降于北汉。帝见军势危,自引亲兵犯矢石督战。”

两军在高平列阵,北汉皇帝刘崇见后周兵少,有轻敌之意,率先发动进攻。还没接战,后周兵团内部樊爱能、何徽所部人马直接弃阵逃跑,一千多步兵直接投降了。柴荣几乎面临绝地,后周胜利的希望愈发渺茫。

如果换成旁人,可能直接就逃走了,而柴荣则不然,他直接率领亲兵,向着刘崇的中军就冲杀过去,置之死地而后生,这就是勇往直前、向死而生的柴荣。在柴荣的鼓励下,在赵匡胤和张永德帮助下,后周军兵发起第一轮冲锋。

后周军兵以一当十,杀敌甚是勇猛,直接冲垮了刘崇的中军,北汉军兵就此溃逃而去。这就是柴荣的首秀,这就是柴荣的性格,哪怕上天都将他抛弃,他也不会畏惧强敌。骨头挑最硬的啃,敌人挑最强的打,这大概就是柴荣的信念。

二、柴荣的环境更极端,赵匡胤相对平稳

柴荣并非郭威的亲生儿,而只是养子,在强者为尊的五代十国,哪怕是亲生儿子,都没准要受歧视,更别提养子。柴荣即位之初,要军功没有军功,要威信没有威信,手下大多对其不服不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史料记载“帝曰:“崇幸我大丧,轻朕年少新立,有吞天下之心,此必自来,朕不可不往。”冯道固争之,帝曰:“昔唐太宗定天下,未尝不自行,朕何敢偷安!”道曰:“未审陛下能为唐太宗否?”帝曰:“以吾兵力之强,破刘崇如山压卵耳!”道曰:“未审陛下能为山否?”帝不悦。”

柴荣想要御驾亲征,历任四朝的老臣冯道却在旁嘲讽柴荣。柴荣一直坚持要亲征,冯道一直持否定态度,柴荣说道:“当初,唐太宗平定天下,都是亲自出战,朕岂能偷安。”冯道笑道:“只是不知陛下能不能比得上唐太宗?”

柴荣愤懑继续说:“我们兵力强大,对付刘崇犹如大山压卵。”冯道在旁讽刺:“只是不知道陛下是不是那座大山?”冯道已经有犯上之嫌,但柴荣还是忍了。可见当时柴荣的环境多么恶劣,他急需一场胜利来赢得威信、威慑全军,否则他这个皇帝可能都做不长久。

我们再看赵匡胤,公元948年,在郭威还是后汉枢密使的时候,赵匡胤就在军中服役。显德元年,赵匡胤跟随柴荣参加高平之战,立下大功。显德三年,赵匡胤跟随柴荣征伐南唐,屡立战功,赵匡胤逐步在军中站稳脚跟。

可以说赵匡胤在即位之前,已经在军中积累了足够的威信,培养了足够多的亲信,等他成为禁军首领之后,天时地利人和,这才黄袍加身夺取后周政权。赵匡胤即位之初,和柴荣不可同日而语,赵匡胤可以四平八稳地制定计划和实施计划,而柴荣的生存环境更恶劣,所以柴荣更急于建功立业。

三、辽穆宗耶律璟昏庸弑杀,辽景宗耶律贤是有道明君

柴荣征伐契丹的时间是公元959年,此时的辽国皇帝名为耶律璟,是为辽穆宗。耶律璟不喜处理朝政,经常是饮酒作乐,欢愉放纵,还有个“睡王”的称号。其次,耶律璟还喜好杀人,对于自己的臣民,耶律璟随意杀戮,一旦对外战事失败,他杀的人就更多。

面对如此昏庸的帝王,趁你病才应该要你命,柴荣认为这是夺取燕云十六州的机会,于是柴荣发动了北伐战争。如果不是柴荣突然病重,或许燕云十六州真的可以收复,但命运就是这么令人无语,柴荣患病,北伐计划只能暂停。

一方面赵匡胤的计划就是先南后北,战略计划一旦定立,就不能随意更改。然而在,公元969年,耶律贤即位,辽国走向了兴盛之路,源于耶律贤是一位有道明君。辽景宗耶律贤不仅进行了大量改革活动,还提拔了大量人才,其中就有耶律沙、耶律休哥、耶律屋质等等,这些人在之后的宋辽战争,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付昏君容易,还是明君容易,这答案不言而喻,面对强大的了辽国,赵匡胤一向谨慎态度对待,于是赵匡胤将北汉和契丹安排到最后,等到南方一切平定,才着手处理北方事务。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第二百九十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