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两弹一星的功勋元老,钱学森是我国近代最著名的科学家。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的那段时间,国家百废待兴。在很多福利还没有到位情况下,他毅然决然地放弃美国的高薪挽留,踏上了回国之路。可以说,没有他的回归,中国的两弹一星事业,就很难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

而反观当今一些留学海外的学子,不乏清华北大这样顶尖高校培养的学生。这些人成绩优异,能力突出。为了让他们在学业上有更大的进步,学校和国家全力支持他们出国留学。可学有所成后,大多都选择留在国外发展,甚至一部分人回国之后,也会重新出国,放弃自己的家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导弹之父钱学森)

同样是出国留学,为何学识渊博的钱学森,在祖国积贫积弱条件艰苦时能归来报效祖国,而如今的大量留学生,却选择留在海外呢?

一、家国情怀的影响。

钱学森早年就读于交通大学,1934年考取清华大学公费留学。在出发前,他去见了他的导师王士卓。王老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学森呀,你要时刻牢记,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对自己的祖国说三道四。你要知道,每个国家的公民,都该把祖国奉为至尊。

导师的一席话,对钱学森影响很大,而他的父亲,也再三叮嘱他早日学成归来报效祖国。所以早在出国前夕,钱学森就与同窗好友戴中孚约定,掌握技术,报效祖国。

可见钱学森很早就有着深厚的家国情怀,他是为了国家强大而去美国,并非为了享乐远走他乡。

钱学森在美国就读的学校,就是在工程学科方面蜚声学术界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这里名师云集,执美国科技工程教育之牛耳。

1955年10月8日那天,在祖国的召唤下,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他履行了自己的诺言,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国家做贡献。

当时,美国加紧了对我国进行军事包围、经济封锁、政治孤立等一系列制裁措施,对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更是威逼利诱。

虽然有钱学森等一大批爱国志士响应号召回到祖国,但同时也有许多人选择留在美国。毕竟国外无论待遇,还是研究条件,都要好得多。在外国成功的几率显然要高得多。

(年轻时期杨振宁)

二、待遇的不同。

钱学森回国后,虽然国家在待遇上给予其最好的条件,但和西方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但钱老却并不在乎这些,他常说:我姓钱,但我不爱钱。

1960年,杨振宁获得诺贝尔奖之后,杨武之受政府之托二赴日内瓦。但当时国内正处于特殊情况,如果当时回国,不仅难以继续研究工作,甚至还可能被扣上一顶大帽子陷于灾难。杨武之心中也颇为犹豫,劝解不了了之。

1962年,杨武之夫妇三赴日内瓦,与儿子杨振宁团聚。当时国内正处于经济极其困难时期,生活和日内瓦差之千里,这让杨武之夫妇都动了心。放着大好的日子和科研环境不要,回到当时的中国,不仅难以做出贡献,还可能断送儿子的前程,这是任何父母都不愿意看到的。

1964年,杨振宁加入了美国国籍,按他回忆的说法。当时中国正处于特殊时期,不论做什么都会受到限制,他想等形势有所好转,再申请回国。

再看今天的部分留学生,习惯了国外的优越生活后,不愿再回到祖国怀抱。而是争相拿外国绿卡,为别的国家做贡献,有些甚至对中国造成威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清华女神”称号的颜宁)

三、体制和学术环境的差异。

事实上,即使是很多回国的留学生,在事业或是科研上受到一些挫折后,也纷纷选择重新回到国外发展。这不仅反映了国内用人机制公平的缺失,学术科研环境的混乱也是重要因素。毕竟不是每个留学生都能获得钱学森那样的殊荣,成为国家重点关注的对象。

颜宁号称清华女神,从美国学成归来后,年纪轻轻成为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并在2015年获塞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奖,但2017年她选择回到美国母校普林斯顿大学,接受终身讲席教授的职位,并于近期获得诺贝尔奖提名。

此后颜宁对于国内学术界造假之风大加抨击,对院士评选的拉帮结派表示深恶痛绝。所以说,特色体制形成的恶劣学术和科研环境,是一些留学生才能得不到施展,远走他乡的根本原因。

从体制上真正改变任人唯亲论资排辈的学术生存环境,让优秀留学人才脱颖而出,让他们感到国内学术科研条件、人才选拔机制等优于外国,他们能不回来吗。

(参考资料:《钱学森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