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王建伟 黄广华

编者按

为助推区域经济发展,打造属于山东的“百县百品”品牌商标,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推出“百县百品”助农活动,以壹点视频电商基地为依托,借助互联网平台优势,通过一揽子计划,用齐鲁晚报·齐鲁壹点的品牌公信力和影响力,携手当地政府,利用抖音和快手等平台的流量扶持,打造区域农产品“网红”,为供需双方解决痛点,为各地自产自销、地产地销的农货打开新通路,真正发挥直播+视频+电商的优势助农惠民,助力脱贫共享小康。

由于远离市区、交通不便以及产业基础薄弱等原因,济南章丘官庄街道石匣村一度是集体经济薄弱的“空壳村”。近两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逐步推进,在这个古老山村,以章丘梆子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返乡创业的年轻人正在用互联网为传统农业生产、销售插上现代技术的翅膀。这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民俗文化的古老山村,正走上一条前所未有的蝶变之路。

百年古村一度成“空壳村”

一个地处偏远山区的石村,如何破除发展瓶颈,走上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近日,在第三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来临之际,记者驱车来到济南市章丘区官庄街道石匣村,感受这个古老乡村发生的巨变。

石匣村位于章丘东南方向约30公里处,这个因“石”得名的山村,远离城市的喧嚣俨然一处绝美的“世外桃源”。

不过,石匣村第一书记韩霞介绍,几年前,由于村子地处大山深处,产业基础较差,村集体经济非常薄弱,年轻人外出务工,留在村子里的大部分是老年人,村子一度成了“空壳村”。

“最近几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村里通过改善居住环境以及对贫困户和弱势群体的政策兜底聚起了民心;通过优惠措施聚集人才,助力年轻人返乡创业;通过文旅等产业发展,吸引来更多游客。”韩霞介绍,正是通过“聚民心”“聚人才”和“聚人气”的一系列举措,不少济南市区甚至是周边城市的市民都将这里当作“网红打卡地”,这座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古村,正焕发出全新的生机与活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地村民正在收割小米。

特有民俗盘活文旅资源

石匣村有一种“过半年”的古老习俗。每年农历六月二十,村民们都要敲锣打鼓,唱梆子戏、喝伏羊汤。如今,这项特有民俗不光被村民传承下来,还成为石匣村发展乡村旅游的特色名片。

石匣古村文旅公司负责人于亮兴介绍,石匣村是省级非遗章丘梆子的发源地和传承地,2019年5月,“章丘梆子戏曲博物馆”一期工程3个展厅对外开放,2019年8月,石匣村举办了首届“过半年民俗节”,打出了“吼一嗓梆子腔、喝一碗伏羊汤,看大戏、吃伏羊、过半年”的文化名片。

“因为是第一次办,没太有经验,村里一下子涌来两万多人,弄得我们措手不及。”于亮兴说,今年村子里做足了准备,老戏台修缮一新,还新建了大型停车场,厕所也完成了改造。8月9日—8月18日,第二届过半年暨乡村振兴戏剧节顺利举办。章丘梆子展演、太极拳表演、篝火晚会……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为游客带来视觉和听觉的盛宴。

“下一步,我们还将建设游客接待中心,全力争创3A级景区,继续推进村庄景区化建设,同时发展更多民宿,不仅要让游客玩得嗨,还要让他们住得下。”说到石匣村文旅产业的发展前景,于亮兴信心满满。

传统农业插上互联网翅膀

乡村的发展,离不开产业振兴,而产业振兴,离不开人才集聚。

袁继永是土生土长的石匣村人,2017年起,学习电子商务的他回到村里,做起小米等农产品的互联网销售。“我们这儿是龙山小米,品种主要是‘阴天旱’和‘齐头白’,因为我们这儿的山是青石山,特别适合谷子生长,生长周期能达到130天。加上这儿是山区,昼夜温差大,所以,种出来的小米,质量格外好。”袁继永说,他看着这么好的小米卖不上价,心里很着急。后来,他和同样选择回乡创业的好友景大鹏等人一块创立了南山一品农产品有限公司。

去年开始,他们注册了南山一品商标,流转土地500亩,着手打造石匣村特色小杂粮基地。小杂粮基地中还安装上了现代物联网系统,通过这套智能物联网系统,能够查看地里的墒情、水情、虫情等,实现对谷物等农作物生长环节的科学化管理。

袁继永介绍,他们还通过村里帮助申请的扶持资金新建起小米加工车间,购置了小米加工色选机、抛光机,构建起线上线下流通体系,力争通过产业发展带动村集体增收,实现由输血式扶贫转变为造血式发展。

韩霞介绍,现在,越来越多像袁继永和景大鹏这样的年轻人选择回乡创业。有了他们,未来的乡村振兴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