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圣刚

在朋友处看到张广智先生的《故乡炊烟》散文集,一时兴起借来一阅。不想,读着其中的文字,立马有一种东西吸引了我,有一种情绪打动着我,让我清晰真切地看到了一个久别的诗意的故乡。

炊烟,是乡村的标志,也是故乡的符号。中国从古走来,几千年农业社会,乡土、乡村一直是中国社会的主体构成,炊烟,是每个村庄挥之不去的存在。炊烟和大城市高高烟囱里冒出的浓烟不同,它是淡淡的、袅袅的、升腾或飘荡的烟缕,体现着村庄的生活、生机,也是乡村的诗情画意。

张广智先生的这本120余篇的散文集,都写了乡村的什么呢?

首先,写了豫东乡村的风物。譬如《老屋》《老坑》《老井》《老街坊》《锨与锹》《桑杈》等,都是豫东乡村常见之物,也是中原农家必需之物。乡村自然要有人,没有人就没有乡村存在。但乡村也是物的存在,这些物,正是构成乡村的必需之物。《故乡炊烟》中的风物,都是构成中原乡村的基本元素,也是乡村的意象和符号。

其次,写了豫东乡村的生活。生活是乡土延续的动力,也是乡村存在的基础。散文集中如《盖房》《推磨》《弹棉花》《捏骨》《摸爬蚱》《拾柴火》等,涉及人的衣食住行,特别是吃穿用,关乎生存,既是中原人的生活内容,也体现出一种生活方式。

散文集还写了豫东乡村的风俗。譬如《炮仗》《捉迷藏》《叫魂儿》《鬼火》《鬼打墙》《故乡三茶》《素鸡》《烀锅子》《四喜丸子》《酩馏酒》《碾馔儿》《馃子》等,是长期在乡土民间形成的习惯,一代代相传沿袭,逐渐固化,成为人们因循的生活内容和成例。风俗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与一方水土的地域风物和生活方式紧密联系,体现着个性化的特色。

散文集还写了豫东的方言和文化。写了豫东故乡的风物、生活、风俗,其实都有一个属性,就是豫东特定的地域属性。作者在每一篇短文中,都用非常纯正的豫东方言,写那里的风物、风俗、人、事、情,凸显了豫东乡土生活的独特性,展示了中原文化。

作者书写了乡土地域生活中这么多内容,几乎可视为小“百科全书”,这也是《故乡炊烟》吸引我的地方。在作者的笔端,让我看到了生养我的家乡,看到了熟悉的一草一木、一河一景,和那异常亲切的乡村生活。

我感怀于作者对乡土的炽热情怀。虽然我们出生在故乡,但已经离开乡土数十年,很多时候乡土都在记忆中。行经多年,在时间的冲刷下,记忆在一点点淡化。然而,在《故乡炊烟》中,作者的记忆是如此的清晰,说明作者对乡土一往情深,挚爱不褪。作者做过河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河南省农业厅厅长、河南省副省长,职业生涯中,农村农业农民一直没有离开过作者的视野,除了与生俱来的乡土记忆,就是后来的职业、工作,让作者对乡土、乡情、乡音以及乡村的出路更加关注,并深入熟悉、了解,加重了作者的乡土情怀。

如今,中原乡土在发生历史性变化,尤其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乡村正在向现代化轨道靠近,昔日乡土的面目逐渐陌生,生活内容和方式更是多有不同。正如如今的做饭,烧柴、烧草渐次淘汰,乡土的村头、院落很少再冒出炊烟。但乡土的历史嬗变中也面临某些问题,美丽乡村、现代乡村一定从传统乡村走来,如何完整留住乡愁和乡土记忆,让乡村因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而美丽,也许是久久萦绕在作者脑海中的一缕思绪。

毫无疑问,《故乡炊烟》书写的是过去的乡土。作者细细盘点往日的记忆,怀着深深的情感,用简约的文字记录了故乡的风物、生活、习俗以及人和事,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中原乡村。历史地看,《故乡炊烟》记录了过去岁月中原乡土的历史,记录了中原乡土的文化,这是我们今天需要记住并珍视的。正如故乡村头的炊烟,虽然依稀淡了,却是不能抹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