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宜山路,从吉林大街到南山街,住宅、学校、超市、五星级酒店都有,但是没有一座工厂。这条街也曾经有过工厂的痕迹,最后消失的便是吉林市塑料厂(以下简称塑料厂),那个曾经贴近民生、惠及全市的工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平房,御寒的塑料布

时间上溯三十年,很多人都住平房。冬季非常寒冷,溜窗户缝,钉塑料布是御寒的主要方法。家住长江街,63岁的李金柱对笔者说:“你们年轻人没住过平房吧?那平房,老遭罪了。”“咋没住过?小时候都住平房啊。”“我们这片比不了市区,这儿原来是郊区,大菜地、小平房。夏季都是农家肥味儿,冬季冷风刮得电线杆子呜呜响。”

李金柱提起冬季平房溜窗户缝,钉塑料布的事情,说:“那时候我在江城造纸厂上班,溜窗户缝用纸特别方便,单位的纸边子有都是,要一些就行,但是塑料布比较难整,只能就近在塑料厂买。用面粉掺水在炉子上打点糨子(浆糊),把裁好的纸边子,粘在窗户缝上,然后在外面用塑料布整个蒙上窗户,用灰条子卷上塑料布,钉到窗户周边的墙壁上。通常在塑料布和窗户之间放上木棍之类的支撑塑料布,让它们不能直接接触窗户,形成空当,空气不能流通。有条件的还能放上20公分的锯末子,保暖的效果更好。”李金柱就像教小孩子,说着比量着,仿佛回到当年一样,满脸的回忆。

很多稍有年纪的人都经历过这样的日子,钉塑料布,起塑料布就是一个冬天。还有些人为了钉塑料布方便,用卤水掺面粉打糨子(浆糊),直接可以把塑料布粘到墙壁上,过一冬天不会被北风吹下来。等到春天,直接一扯,塑料布就扯下来,不会损坏,来年还可以用。

农户,育苗的塑料布

同样住在长江街,68岁的马龙曾经是菜民,是当地最早使用塑料大棚育苗的一批人。“那时候,就看到江南公园的花窖在冬天也可以让花盛开,用得是玻璃大棚,大块的玻璃被木框、砖墙支撑着,大面积的玻璃可以让阳光照进来,大棚里的花木可以接受阳光的照射,加上火炕取暖,花窖里温暖如春,花木可以在花窖里自由生长,发芽、冒叶、开花、结果实都没问题。但是造价很高,咱们老百姓是花不起这个钱的。”他说,“但是有人用塑料代替玻璃制作了塑料大棚,竹子骨架,一米五高低,比玻璃大棚矮,也可以在下面搭上火炕,像玻璃花窖一样。只不过,塑料大棚寿命比较短,一个冬天就不行了。”

“那时候,我们用的塑料布都是吉林市塑料厂专门生产了用于建设大棚的塑料布,叫农膜,飞龙牌的。宽度2-4米,薄厚均匀,透明度高,曲卷平整,耐寒性能高。”马龙接着说,“用上四川运来的8厘米竹片子,六米长一根,制成弓形,支撑在田地里,上面蒙上塑料厂生产的塑料布,捆扎结实,两个短头留下留出进出的小门,塑料大棚就算建成了。大棚里,栽种黄瓜、西红柿、豆角。春节上市,反季蔬菜卖的很好,当时也是热门产品。”

马龙说:“塑料厂还生产过可作为地膜的塑料布,比较薄,但是保温、保湿,很好用。育苗的时候使用,我在春天栽种黄瓜、青椒、西红柿、茄子都用过。”

记忆,历史的塑料布

曾在塑料厂当过会计、72岁的王淑芳对塑料厂历史比较了解。她说:塑料厂是1960年开始筹备建设的,1962年开始生产。这三年正好是国家困难时期,工厂建设的难度可想而知。最后,厂区达到10万平方米,5个车间,职工近千人。工厂繁荣时期还盖了厂宅,平房楼房都有,直到2010年才全部拆掉了。”正如王淑芳说的,塑料厂当年的确辉煌过。相关资料显示:塑料厂是东北地区生产规模最大的农业塑料薄膜生产厂,产量占全国的1/4.飞龙牌PVC系列农膜是部、省优产品,70°C级PVC护套电缆料和橡塑共混高级电缆料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新华网曾经发过一篇稿子《下岗女工借50元创业当厂长》,描写的是吉林市华丰塑料厂厂长刘丽华创业的故事。1988年,塑料厂一位管货的付师傅赊给刘丽华一批塑料薄膜,使她完成了第一个订单,签成了第一个大客户——吉林市毛线厂,制作10万包装袋,从此成就了刘丽华。而后,刘丽华成为吉林省“巾帼创业带头人”、吉林市岗位明星、吉林市优秀企业家,并在中央电视台《激情创业》栏目,以375分的成绩获得当场第一名,获创业基金10万元。可见当年塑料厂不只是自己树立了良好的形象,更帮助了一批创业人。

笔者在2009年曾经到过塑料厂,即宜山路与友爱胡同交会处西南角,此时的塑料厂厂房已经拆成平地,只有厂宅尚存,一个拾荒者在废墟上找寻可以换钱的物件。2011年,这里的厂宅也全部拆掉,开始兴建住宅,不久住宅区建成,便是如今的众泰宜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塑料厂虽然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但是它的辉煌已经写进了吉林市的历史,它的名字也写进了吉林市人的记忆。(来源:图/文 张海川,稿于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