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上这位农村奶奶叫张同英,今年70岁,家住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任桥镇张韩村,当回忆起自己在村里担当“接生婆”的经历时,感慨万分。

她说:那时年轻,天不怕地不怕,一个人给村里的妇女接生,遇到险象环生的场景,至今回想起来都有点后怕,真是人生人怕死人了。

不过她也感到十分欣慰,因为村里有400多人都是经过她的双手降临人间的,最大的已经50岁了,最小的也17岁了,走在街头巷尾,总有人亲切地唤她:“观音奶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同英回忆说:1967年自己高中毕业后返乡参加集体劳动,那时公社要培养农村赤脚医生,条件是共青团员、高中毕业,自己的条件都具备,就被录取为第一批农村赤脚医生。

那时学医很简单,就是在公社卫生室跟随一名老医生学经验,涉及的也很广泛,感冒发烧、输液打针、接种防疫、跌打损伤等等,就是个全科医生。

不过后来公社医院又给她们赤脚女医生专门进行了接生培训,回村当了助产医生,成了方圆十几里的“接生婆”。

老人翻出当年人民公社配备的接生工具箱,里面有里面通常装着两把止血钳、一把手术剪刀、一个木制听筒、一个接生盆、一些绷带还有两个产包和两根脐带线。

她说:每次接生回来都要烧一大锅开水,把所有器具烫洗一遍,然后再用酒精消毒。那时农村缺医少药,能做到这一点应当是当时农村的最高标准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面这个中年汉子叫张同林,今年50岁了,他就是张同英接生的第一个婴儿。她回忆说:那时自己在公社医院学习了3年,回村给本家婶婶接生,第一次接生如同迎接大考,紧张的是自己冒虚汗,不过按照接生程序一招一式应对,一个小时后,小侄子同林安全降生了,称了一下6斤半,是个大胖小子,一家人都乐开了花。

20年后,结婚后的张同林和妻子生的大女儿也是张奶奶接生的,图为她接生的孙儿辈闺女已经30岁,时常来看她,向她招手致意。

张奶奶说,36年的接生生涯遇到的险情很多,记得最特别的一件事是接生一个名叫“张五军”的孩子。

1972年5月6日,张五军出生后脐带缠绕脖子3圈,憋得浑身铁青,眼看没有了呼吸,孩子的父亲感到没有活下来的希望了,因为这是他第5个孩子,就准备放弃,张同英硬是阻挡住,给婴儿做了一个小时的人工呼吸,硬是把孩子从死神手里抢救过来,现在张五军已结婚生子,在外地打工。她母亲每当见了张奶奶总是说“张同英是张五军的救命恩人”。

还有一位名叫“渐渐”的孩子出生那晚下着大雪,那天晚上张同英跑了3个村,赶到他家时已经是后半夜了,两脚冻得发麻,她顾不上暖和身子,脱掉外衣当即跪下双腿,折腾了一个多小时,把热乎乎的“渐渐”接生人间,此时东方已经露白,忙碌了整整一个晚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农村的医疗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妇女生孩子都渐渐转到县城医院。2003年,老人53岁时离开了乡村医生的工作岗位。

就是这双手,老人36年来用它迎接了400多个生命的诞生,虽然粗糙,但不失为“圣手”,“送子娘娘”,“活菩萨”。那是一个时代的记忆。

离开乡村医生的岗位,并不是退休,而是她重新回到了这片土地。“哪里来,哪里去”是那个时代“赤脚医生”的待遇。

尽管老人对自己一生从事的事业感到无上光荣和温暖,但听到当时同样在人民公社干的农技站的技术员、植保员、拖拉机手相继都有政策上的一些生活照顾的消息,而像她一样的“赤脚医生”,却迟迟等不来消息,心里总是有一点遗憾。

不过老人生养的一儿一女都有了自己的幸福生活,老人很满足。她说:幸福,就是计较少一点,心宽一点,别想那么多。

【看百姓故事,关注黄泥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