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最新测算发现,这35年内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一直有下降趋势。尤其是多次出现了广义货币量多于GDP的两倍及以上的现象。2019年的货币流通速度只有0.4988(以M2为基准)。也就是说,国内的1元货币在一年内,流通了不到0.5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怎么理解货币流通速度?

简单来说,就是某个时间段内货币的交易次数。我国通常以一年期或者半年期计算,1元货币在一年内执行了10次流通或支付,则起到了10元货币的作用。

按照半年期为计算单位,今年上半年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是24年的最低值。问题更严峻的是,目前的数字化支付这么流行和频繁,人们出街买瓶水都会产生一次支付,但货币传输率却越来越低。

以M1为基准,从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开始,由于货币刺激政策,接下来两年的货币流通速度大降。从2019年的情况来看,尽管流通速度有所回升至1.72,但仍处于低位。值得留意的是2016、2017年,货币流通速度还低于2010年。

货币流通速度能反映宏观经济的健康和发展问题。但落实到老百姓,这么低的货币流通速度,意味着大家的储蓄都藏着掖着,难以转换成投资流通。落实到企业,则意味着社会整体的负债上升,企业投资受阻,陷入资金阻塞循环。

2020年全年的货币流通速度数据还没出,但是从半年期来看,数据跌落到1996年来最低的水平。以M2为基准,上半年的数字是0.2139,远低于1996下半年的0.518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什么今年的货币传输速度创新低?

首先,显而易见的原因在于新冠疫情。上半年我国GDP下降1.6%,但货币供应量却增长了不少。M2在6月末增长11.1%,增速明显高于上一年。同时,央行增加了贷款、贴现额度等1.8万亿。

国民生产总值下降,但货币供应量增加,这直接导致了传输速度的减少。全国银行在上半年的支付业务和金额也同比下降5.23%和5.20%。

不仅是我国,美国、日本和欧洲的货币传输速度,从90年代之后都在下降。所以这不能用简简单单的经济衰退和消费减少来解释。

央行研究局专业人士则指出,房价的过度膨胀导致了大家对消费和投资的意愿降低,也推动了杠杆率的上升。所以消费者直言:不是不想花钱,而是钱都被压着了。手里没有货币,要怎么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