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的余华,听到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黑奴苦难的一生,默默忍受的命运,打动了他。

余华见惯了生死,看到了时代背景下个人的无奈,他萌生了写一篇中国人活着的小说,《活着》应运而生。

小说故事情节很简单。

讲述一个叫福贵的人,本是地主的儿子,因为好赌,败尽家产,又因为丧失家产,躲过了命运劫难,后来被抓壮丁,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九死一生,回到家中,先后经历了父亲、母亲、妻子、女儿、女婿、外孙的悲惨离世,最后孑然一身。

人生四苦:少年丧母,青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福贵都经历了。

但在他身上,我们好像没有看到太多悲伤,只是他的眼眸深处有着沉淀后的沧桑。

是我们中国人的精神承负能力太强?还是麻木抵抗生活的苦痛已成为本能?

福贵这个余华笔下的小人物,承载着作家对时代的反思,对时代下小人物悲喜的深刻洞察,以及对活着本身深刻的领悟。

01 被时代裹挟的命运只能随着时代沉浮

“活着”是最简单的事,又是最难的事。

因为生而为人,活着是一种本能;但是,在时代的灾难面前,活着本身已足够艰难。

其实在时代背景下,活着这件事,我们更多的人无力选择,只能随着时代的洪流起伏,被裹挟着冲向四面八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我们看来,福贵的一生除了苦难,还是苦难,但在福贵自己的讲述中,我们却感受到了悲喜交集,他失去了所有财富与亲人,但他有最好的父母、妻女、儿孙,以及最通人性的老牛。

福贵生活在中国最动荡、最困苦迷茫的几十年。他好赌,被龙二设计欠下巨额赌债,父母没有舍弃他,变卖万贯家财替他还清赌债,一家住进茅草屋,家人的理解与窘困现状令他痛悔万分。

一转眼,土改来了,福贵家因一无所有被划分为贫农,而龙二却被插上地主的牌子被打死了。

命运有时候就是这么无常,个人的兴衰在时代中说不上是幸还是不幸,只能随着命运潮起潮落。

母亲病重,他出门请医生却被抓了壮丁,战场上逃跑是死,向前也是九死一生,他只能被动承受命运带给他的一切。

最终福贵大难不死,侥幸活下来,还回了家乡,却发现早已家破人亡。

现实残酷,时代下的我们,只能被动承受,整个社会都陷入战乱与饥荒之中,一个小人物的命运,更不是自己能选择,活着本身就已用尽最大的力气,或许还包括运气。

每个被时代裹挟着的小人物,没法反抗时代加诸给他的一切,甚至来不及思考,在命运的洪流中,苟延残喘,只能随着时代沉浮。

02 在默默忍受中“活着”,是小人物能做出的最大抗争

即使再艰难,至少一家人还守在一起,但命运的残酷没有放过他们。

父亲在家道中落后猝亡,母亲病故;妻子家珍病重,无钱医治;女儿难产,无力救治;儿子响应学校号召献血,最后血干而亡;勤劳的女婿卖力挣钱,被工地的水泥板砸死;大跃进都饿肚子,好不容易给发烧的外孙煮了一锅豆子,外孙却吃得太急噎死了......

命运的无常,总是用最惨烈的方式,夺走人们想留住的一切,置人于悲凉无助的凄惶之中。

谁能摆脱狰狞的命运呢?除了默默忍受,又能做什么呢?

在无处躲藏的命运面前,无力摆脱的时代下,默默忍受,成为我们国人的精神底色。忍受时代赋予的一切苦难,忍受失去一切的绝望与悲凉。

所以说“活着”本身已足够伟大,能够活着就已是对命运最大的抗争。

余华曾说:中国人对于残忍的承受能力,超乎你的想象。

被无情的命运拨弄,还不得不努力活着,这不就是时代下每个人的命运吗?这不就是残酷的命运中每个人能做出的最大抗争吗?

即使是今天也一样。

多少人在商业大潮中下岗谋生,在地震中家破人亡,在病毒感染中失去希望,现实从来没有掩饰它的残酷,但“好死不如赖活着”,忍受已成了绝望中的精神力量。

第一次看到郑念女士的照片,就为老太太炯炯有神的眼神吸引,那样一个明媚的人,我想象不出她曾历经苦难。

然而在她所著的《上海生死劫》中,再次体会到时代下,命运的无常,生命的渺小与伟大。

在她以为岁月静好时,丈夫却因病去世,在她努力打拼过自己喜欢的生活时,文革又夺走了她的一切。在她好不容易等来无罪释放时,又获悉她珍视的女儿,早已在折磨中离世。

命运掏空了她的一切,将她置于无尽的悲凉之中。但孤身一人的她依然告诉自己,要“乐观又精力充沛的迎接上帝赐给我的每一天”。

活着本身已足够伟大!

时代加诸的苦难,命运赋予的无常,我们无力挣脱,但活着,就是对抗生活的苦难,于沉默中发出的最强反抗。

03 小说揭示了文学沉默的力量

余华说:“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喊叫,也不是来自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文学的力量也是如此,它不来自喊叫,更多是来自沉默。

余华的《活着》,没有歇斯底里的喊叫,没有慷慨激昂的论调,甚至它的笔调还有一丝轻松,面对无常的苦难,它更多的是沉默。

于平和的沉默中,诉说每一分真实,但沉默中,我们却感受到一种力量,一种从心底升起的,对活着本身的坚韧的动容,对平和文字所蕴含力量的动容。

虽然,福贵面对时代赋予他的命运,只能在无力与麻木中承受,现实给予他的幸福与辛酸,美好与苦难,他没有喊叫,没有进攻,但他的默默忍受中,有着一股力量。

那是生命“活着”的力量,活着本身就是最有力量的事。

小草要奋力抬头,才能破出土面,拥抱阳光;毛毛虫要用尽全力,才能破茧而出,成为美丽的蝴蝶;小鸡要奋力挣脱蛋壳的束缚,才能迎来新生。

生命在奔向“活着”的路上,本身就具有超乎你想象的力量。

作家余华用一本普通的小说,还原了我们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借助文学沉默的力量,向我们展示了“活着”本身蕴含的顽强力量。

04 写在最后

《活着》在国际上拿过很多奖项,余华也凭借此书,抵达了他文学创作的巅峰。

张艺谋导演曾将《活着》拍成电影,孟京辉导演也将它搬上话剧舞台,这么多人看重它,为什么?

因为它讲述的是我们中国人真实的生活,真实的苦难,真实的

这样的性情也在我们身上传承。

近年来,地震、海啸、雪灾、瘟疫,灾难从未消停,但灾难过后的岁月我们仍要继续。

《活着》让我们又触摸到了爷爷辈的生活,直面了无常的真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加西亚.马尔克斯在自传《活着为了讲述》中写道:“我年轻过,落魄过,幸福过,我对生活一往情深。”

福贵不也是如此吗?他幸福过,落魄过,痛不欲生过,但他没有在沉默中抱怨,反而跟随本心,让生命走向了一种开阔,一种豁达后的宁静。

生活在不同时代中的我们也一样,年轻过,幸福过,失望过,落魄过,但我们依然愿意相信,依然热爱生活。

-END-图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