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一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香港电影,曾是亚洲电影的一面旗帜。

1901年出现第一家电影院喜来园;1909年,香港本地影片《偷烧鸭》上映。

香港电影在五十年代崛起,主要由大陆南迁的老导演构成,如朱石麟(下图右)、卜万苍等老艺术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当时的港片无论从题材上还是从形式上都是对母体的延续,与大陆三四十年代的电影一脉相承。

六七十年代,随着邵氏的壮大,武侠片成为港片的标志,与当时美国西部片、日本武士片齐名。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受世界电影新浪潮的影响,香港电影也开始了新浪潮,其中,以许鞍华、徐克为代表。

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末,香港电影产量爆发,更是诞生了如今依然为人称道的众多明星;各种类型片也层出不穷,堪称香港电影的后黄金时代,也代表了香港电影的最高水平。

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香港,年产量保持在200部(统计数据包含纪录片在内各种类型片)以上,甚至在1993年达到300多部,将近日产一部。

如今,香港电影的落寞已成不争的事实,甚至有人用“港片已死”来形容现在香港影界的现状。

看港片的兴衰,我们常常提及一个人——王晶。

从父亲王天林当导演的时候,王晶就开始接触电影圈,1976年从电视剧编剧开始做起。

从编剧到导演,1981年,执导个人首部电影《千王斗千霸》,从而开启了他的导演生涯。

从影30多年,王晶总共参与制作(编剧、执导、监制、制片等)过400多部电影,论数量,绝对港片第一人。

即便在香港电影最惨淡的年份,王晶依然有电影可拍,而其拍摄电影的数量直接代表了港片的繁荣程度。

当时香港武术指导众多,如袁和平、袁祥仁兄弟,程小东、刘家良、韩英杰等等,经验丰富,王晶只专注拍文戏,枪战武打追逐撞车的场面交由动作指导全权负责,这样,一部普通的商业片通常只用十几天就能完成。

至80年代中期,香港电影呈现“三魁报春、百花齐放”的兴旺局面,从筹划到公映,时间短、灵活性高,工业化十分成熟。

而香港电影真正开始没落不是在1997年,据在册统计,1997年香港电影产量为209部;而港片真正的没落是从新世纪后开始的。

世纪之前,香港电影的后黄金时代,依然产量众多,票房可观,只不过从当年的“双周一成”到了郑伊健的时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3年,港片产量30多年来首次跌落100,且只有70多部。

随后,港片数量逐年下降;到了2008年,港片产量仅53部(含合拍),达到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最低值。

而这一年,王晶也仅仅执导了两部电影,《只有僵尸暗恋你》与《我的老婆是赌圣》,成本低,票房低,口碑差,都是炒冷饭的烂片,没有任何亮点。

同一年,王晶在大陆拍了两部口碑还不错的电视剧:《仁者黄飞鸿》、《十大奇冤》。

其实王晶拍过很多电视剧,比如经典亚视热播剧《纵横四海》,曾在香港创造收视奇迹;再比如最近因为杨雪再度翻红的《小鱼儿与花无缺》,聂远、朱茵版的《雪山飞狐》等等。

而王晶几乎完全放弃电影转而到内地拍电视剧,这也是第一次。

这一年,香港几部大制作影片如《赤壁上》、《叶问》都是和大陆合拍。

早在2002年,张艺谋执导的《英雄》就采用了这种模式,该片的大获成功让这种模式放大,也成了香港电影的新出路。

大陆的导演搭档香港的明星,香港导演搭档内地的名角,成就了一部又一部经典;到如今,更是融为一体,不分你我。

港片的制作往往需要考虑大陆市场,不仅题材过审,更是在资本和制作团队上要全方位考虑。

自2008年之后,港片的年产量都维持在100部以下,2013年达到最低值42部。

虽然近年港产片数量有所增长,但有约一半的数量是与大陆合拍,这基本预示着“港片”作为华语电影四大市场(大陆电影、香港电影、台湾电影、新加坡电影)的影响力在正逐渐消失……

曾经的香港电影有质量有内核,是华语电影最耀眼的一部分,时光流逝,缤纷华丽的港片随着那个时代的辉煌一去不复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