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草草啖盐说蜜

——说天地美食,谈家乡风味

临家入驻泉州以来,以极大的风头占据着泉州美食的头条,某平台必吃榜高居第一的本土美味。而我想说的是,临家确实充满闽南味道,但凭借着红砖瓦厝的格调,是不是能代表传统的泉州味道?

暂且不说能不能代表泉州味道,冲其打出的闽南招牌,我作为一名本土吃货,好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去打卡,好像有点不像话,于是这个疫情即将远去的初秋,相约三位好姐妹一同前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先来看看某平台展示的商家招牌菜,本港海鲜酱油水、姜茸黄椒蒸龙胆斑、大红袍溏心茶叶蛋、红菇鸡汤炖盐卤豆腐、韭菜煎本港大虾、白灼东山小管绣球菌、冰镇芥末鲨鱼皮、肉汁福鼎芋头煲、黑松酱炒鲍鱼虾球、翔安姜母鸭、莲花盛开、闽南佛跳墙、闽南煮套肠、原味土猪汤、鸡汤捞面线、香煎山地鸡、丙洲煎蟹、沙茶海鲜土猪煲、小锅萝卜饭、肉汁炕蛋涮涮锅......

这么长的名单,看懂几道是泉州菜?

大泉州的菜就分好几个菜系,惠安、南安、永春德化安溪、还有晋江石狮等,虽是同宗但都有些微不同。而以鲤城丰泽老城区为代表的泉州传统菜,在这张菜单里可以说没有,有的都是变迁的发展中的泉州菜。

以“本港海鲜酱油水”为起头的招牌菜,一个“酱油水”实乃厦门人的说法,泉州人把“酱油水”称为“炣”,而林林总总一大串的菜单,不止有闽南菜,还有很多来自闽东闽北甚至闽中的菜。闽菜是对了,而做法闽南滋味也对了。

那么,我们就开吃吧。

座位落定,服务员上来的是一杯米汤,对,不是柠檬水不是铁观音,是米汤,浓稠的米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感觉特别好,因为米汤和胃。闽南人喜欢喝粥,吃之前来杯米汤,暖心暖胃,再吃什么都美味。

姐妹几位是吃着玩的,重要的是相聚,谈天说地,所以也不一定要按照店家的推介来行事,喜欢什么就点什么,三言两语地就敲定了要吃的菜,海鲜酱油水是要的。

于是来了一道“本港海鲜酱油水”,标价169,三条鱼三只虾,大伙看看贵不贵?

如今大海开禁,海鲜极多,个人感觉算贵。但可以说,还是吃到了本土的味道,鲜美极了。

估计是闽南人的口味吧,吃“炣鱼”,也就是海鲜酱油水,比起什么清蒸都来得带劲。

一直游走在减肥道路上的姐儿几位,晚上不吃主食是自律的要求,这话我说得没底气,减肥成了终身的事业,也很无奈。

晚上不吃主食,吃啥呢?女人都喜欢小吃,喜欢香芋什么的。

那么就来一道“南安芋泥包”吧,终于有一道和大泉州挂钩的菜,来自南安。

惊艳的是,芋泥只在皮上,皮炸得又香又酥,而馅料是猪肉、豆干、香葱等材料,味道咸甜鲜,真的好吃,很合泉州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冰镇芥末鲨鱼皮是我点的,因为鲨鱼皮是泉州常见的食材,而我每一次的做法不是煲就是炣,很无趣,就想知道做成凉菜的鲨鱼皮味道如何?

让我来告诉你这道菜的味道:淡淡的芥末味,同样是甜鲜咸相结合,以甜为主味;而口感呢,Q弹脆爽,胶原蛋白锁住皮质里,每一块鲨鱼皮都不黏连,个人很喜欢。

而鲨鱼皮是养颜美容的好食材,比起海参有过之而无不及,价钱又只是海参的一个零头。

来两张对比图,买家秀和卖家秀:

姐姐点了一道鸡肉,不是香煎也不是姜母,我们的说法是“香煎和姜母”都太热了,我们要清淡,所点的这道鸡的做法是:盐和酒。

“盐酒山地鸡”,酒已经融进了鸡肉里。

能不能说福建的女子都是喝酒长大的?因为所有的闽菜,几乎都会有酒,而就是没喝过酒的,月子里也会吃超级多含酒的月子餐。

“豆花肉羹汤”是妹妹点的,妹妹喜欢豆制品,因为黄豆也是美容圣品。

都说在口味上,南甜北咸,豆花最能说明问题。

在泉州,自古以来的豆花都是甜的。

巷头巷尾,阿婶挑着担,两头是热乎乎的豆花,沿路一直吆喝:豆花、豆花......。

阿婶将一个“花”字的尾音拖得很长,于是听起来特别像唱歌。

“来一碗豆花。”

“好咧”,阿婶放下扁担,很熟练地用一把扁勺子,将最上面的豆花舀起来放碗里,再将一瓶甜水撒入豆花里。

呼噜噜地喝下,超级舒坦......。

把回忆拉回现实,眼前的豆花是咸的,而且是肉羹汤!

是不是借鉴北方人的吃法?

我说:NO!

因为泉州有一道很出名的菜,叫“豆腐卤”,就应该是这道“豆花肉羹汤”。“豆腐卤”用的是极嫩的水豆腐,而这道菜将“极嫩的豆腐”直接变成了“更嫩的豆花”。

泉州豆腐卤

姐姐说,来几道小吃配话吧,说话得有小吃相助,才能越谈越欢畅,于是又点了“咸蛋黄焗板栗南瓜”和“脆皮头水紫菜豆排”

“咸蛋黄焗板栗南瓜”不用我介绍了,来说说“脆皮头水紫菜豆排”。说白了,这道菜就是酿豆腐,酿豆腐是闽菜很出名的做法,并不局限于闽南。而“脆皮”两字的意思是将酿豆腐煎香而成。这道菜,酿得不错,馅料鲜甜;煎得不错,外脆里嫩。

可以看出,我们点的菜基本都不在店家的推介上,但如此点餐,可以看出店家厨师的功底,什么菜都可以驾驭。

夸夸服务。有专人伺候,没几个菜的事,服务员不一会儿就过来倒米汤,不一会儿又来换骨碟,不打扰不碍事,桌上很干净,过程很享受。

把食物一扫而光,服务员还会送上“对浪费说NO”的抵用券,并询问菜吃得如何?都是店家的经营策略,但看着就是舒服。

不过,吃的人大多都是来泉旅游人士,看到了某平台的点评后,直奔而来,就连服务员也把我们当成了外地客。

我问餐后还有什么可吃的,她说:来一碗石花膏吧,来泉州必吃哦。

我挠挠头,不知如何回应。但我终于悟出一个道理,并非传统的就能代表地域!在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周边优秀的做法,一样能向大众宣传本土的美食文化!

而我,坚守红砖瓦厝格调的美食爱好者,也会沦陷于创新与借鉴。

或许,再次见到我的本土美食,也已经走在了新的路上。

“草草啖盐说蜜”,谈三餐美食,讲四方风情,看似草草,却是人间百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