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诞辰100周年在即,许鞍华导演的《沉香屑·第一炉香》的预告片终于出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公布选角之后便在网络上引起一片热烈讨论。

其实这一次影视化《第一炉香》的制作团队堪称王炸:许鞍华导演,王安忆编剧,杜可风任摄影指导。在选角上,却和原著严重偏离。演员努力敬业值得肯定,但就只是单纯的不太合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有网友说:“这《第一炉香》给我的感觉不像霉绿斑斓的铜香炉,而是这个。”

不怪粉丝对这部电影的高要求,读过张爱玲小说的人就知道,作品本身就值得高期待。

更何况,《沉香屑·第一炉香》是张爱玲的第一部小说,1943年,在《紫罗兰》上发表后,一炮打响张爱玲在上海文坛的名气,自此崭露头角。

但其实,一代文学传奇张爱玲的人生第一笔稿费不是靠小说,而是靠在《大美晚报》上发表的一幅漫画。

17岁中学毕业时,张爱玲写下这样的自我评价:

最拿手好戏是绘画

其他还有最喜欢吃叉烧炒饭

张爱玲没有夸张,她自幼对色彩和线条展现出惊人的天资。除了母亲的引导启蒙,几乎未受过任何训练,完全自学成才。

她的中学老师回忆道: “她在教室里总是坐在末一排,不听讲,手里的铅笔则不停地在纸上划着,仿佛是很用心地记笔记的样子,可是实在她在画教师的速写。”

这是16岁时张爱玲发表的小作: 《某同学之甜梦》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毕业时流行写“同学录”,前卫的张爱玲觉得留言简直太low,不如直接把祝福画出来,所以她就把同学画了个遍。

张爱玲,这个文名独傲群雄的大才女,同时也是一位身体力行的时尚观察者和发烧友。她不仅给自己设计旗袍、设计行头,也给自己的小说手绘插画。

其笔致简约中见风韵,恰与1940s年代摩登绮丽的上海滩相衬。即便搁至今日,也极具观赏性。

于这些画作中人物的发型、衣装甚至身体语言等细节中,看得出张爱玲对于时尚与时代气质的敏感。

她曾经用英文给《二十世纪》投稿,介绍中国的的习俗与生活。这一组 《中国的生活与服装》 ,堪称民国版《Vogue》。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画民俗生活就是偶尔玩票,

她喜欢用最简单的线条和黑白纯色,展现民国上海的车水马龙和各色饮食男女。

偶有彩画作品,她说每一种颜色都代表不同的心情。凭着对时尚的敏锐嗅觉,

她画出了一部民国的女神新装。

画风时而“跑偏”,跟毕加索有的一比。

作为一个会画画的作家,最大的好处莫过于可以随心所欲地为自己的书作封面和插图。

随手一画,就画出随笔散文集《流言》的 自画像封面 ,

大部分小说的插图,都出自她自己的手笔,从这些简单的插图中,我们可以更加具象地想象出她笔下女子的千姿百态。

比如 《红玫瑰和白玫瑰》里的孟烟鹂和王娇蕊,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倾城之恋》里的白流苏, 简单的黑白对比就画出衣着时尚,举手投足间风情万种的姿态。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改革……流苏并不觉得她在历史上的地位有什么微妙之点。她只是笑吟吟的站起身来,将蚊香盘踢到桌子底下去。

同部作品里男主角范柳原身边的印度女子 萨黑荑妮 又是另一番异域风情,

《茉莉香片》中的冯碧落和言子夜,

她的前刘海长长地垂着,俯着头,脸庞的尖尖的下半部只是一点白影子,至于那青郁郁的眼与眉,那只是影子里面的影子。

《心经》中的许小寒与许峰仪。张爱玲画的不是书中某个场景,而是借许峰仪身后许小寒充满诱惑力的身体,表示他内心的矛盾。

烦恼于一切语言文字的贫乏。这使她宁愿择取古典的东西做材料,而以图案画的手法来表现。

因为古典的东西离现实愈远,她愈有创造美丽的幻想的自由, 而图案画的手法愈抽象,也愈能放恣地发挥她的才气,并且表现她对于美寄以宗教般的虔诚。

著名学者许子东说: 在张爱玲的作品面前,任何细读都是粗枝大叶。

熟悉张爱玲的人大多会被她的文字打动,冷峻的细腻,苍凉的触感,古典与现代的语言交织,绵绵密密,写尽了世间的繁华与孤独。

而她的画正如她的文字一样,承载着自己的生命哲学与审美诉求,透过她的画、她的文,在世人的心中还原了一个有声有色,暗潮涌动的民国。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

汇编人:馆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