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为中国原子弹研发做出贡献的科学家,人们往往第一时间想到的都是钱学森、邓稼先这样赫赫有名的男性科学家。

但其实不仅仅是这些头部科学家在为之努力,在他们的团队当中,有这样一位鲜有人知的女科学家,她同样牺牲了自己的青春与家庭,放弃了美国的挽留,回来参与新中国的科研建设。

她是504厂唯一的女性,隐姓埋名地进行中国原子弹的研发工作,她用大半生的清贫孤寂,来换祖国的繁荣昌盛。她的名字叫做王承书,被誉为“中国的居里夫人”,而选择放弃荣耀的一生默默奉献。

大家闺秀逐物理

1912年,王承书在上海的书香门第中降生。和当时吟诗颂词的民国书香门第不同,王承书的聪慧,体现在敏锐的数学头脑上。

家中让她进了新式学堂,她才开始接触到物理这样的西方科学。她很快凭借着惊人的天赋和辛勤的练习,在各项考试中都拔得了头筹,顺利考入了燕京大学物理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不仅仅是物理系,就算整个燕京大学里面,女性都是凤毛麟角,在物理系这样严谨的理工学科里,她是班里唯一的女生。

班里的男同学常常看不起她,就连教授也无心对她过多的栽培,觉得她毕业后无非是回归家庭相夫教子,不会再专心于科研的事业。

没想到,第一次考试,她就用成绩证明了自己,大学的几年,她常居榜首,将平日里鄙视她的男同学通通折服。

而后,她不仅顺利取得了燕京大学的物理系硕士学位,同样,也认识了大她两岁的教员张文裕。都具有同样抱负的两人一见如故,很快便喜结连理,开始了为祖国物理事业的共同奋斗历程。

后来,王承书获得巴尔博奖学金,获得了进入美国密歇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资格。在普林斯顿物理研究所工作期间,她师从世界理论物理权威乌伦贝克教授。

乌伦贝克非常喜爱这个天资聪慧的中国学生,常常夸她是“了不起的人才”,两人的精诚合作,完成了许多物理学的重要突破。

而小夫妻也在这时迎来了可爱的儿子,在美国构建了一个完美的小家,有着体面的工作和不菲的薪水。从传统的观念来看,一个女性的终身目标也莫过于此。可以说,她就应该知足地平静度过这样的幸福生活。

委曲求全为报国

而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通过广播传到了王承书的耳中。她执意要赶回中国,为自己的祖国效力。

她深知国家的建设在发展初期肯定需要大量人才,如果自己仍在美国工作,那怎么能回报这个哺育她长大的祖国!可美国并不愿意放他们回去,中美的关系依旧僵持,美国不愿意放走中国科学家回国效力。

何况王承书作为出色的物理学家,在美国科研界已经小有名气,回国后肯定会极大加快中国科研发展的进程。

就连她在美国的同事也十分不解,她明明在美国已经有车有房,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为什么要舍弃这一切回到贫困落后的中国去?

可王承书并不这样想,她写下了著名的一段话:“ 条件是要人去创造的,我不能再等别人来创造条件,我要参加创造条件、铺平道路的行列!”。

这一番话,同样鼓舞了其他身在美国的中国科学家们。很多人其实都和她一样在美国定了居,有着不错的发展,可王承书的一番话唤醒了他们的爱国之情和民族之魂,纷纷加入到回国的行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过7年漫长的拉扯,王承书终于迎来了回国的机会。期间她已经通过邮寄,将她在美国收集到的科研资料、学科教材分批寄回了中国。

而一回到中国,她已认不出这块贫瘠的土地,不过这更加激起了她报国的决心,她要投身在祖国的科研事业中去!尽管住的是简陋的公寓、坐的是人满为患的公交,但她依然是甘之如饴。

她回国后马不停蹄地就向物理所报道,疯狂地扑在科研工作上。因为当时核武器是战争中最为致命的武器。有了核威胁,便能够用军事力量在国际社会舞台上有资本叫板。

她以国家的需要为己任,给热核聚变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1961年,时局变化,苏联撤走了专家,中国的高浓缩铀研究一下子陷入了困境。

钱三强踌躇再三,才艰难地向这位优秀的部下开口,希望她能够去打开局面。因为没有高浓缩铀作为燃料,原子弹研发就只能沦为空谈。

而此时的她,已经年过半百,这对于一个物理学家,已经算是“致命”的高龄。她已经没有了年轻那般体力和敏锐的头脑去钻研。况且,高浓缩铀对她来说其实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她需要从零开始学习再度拼搏。

没想到,她二话不说就答应了。后来因为504厂需要迁往偏远郊区,躲避境外人士的追查骚扰,她也同样抛弃了家庭,立刻前往报道。这一去,直接就是30年的隐姓埋名,连她的挚爱张文裕也不知道她的去处。

披荆斩棘终不悔

而高度用脑的研发工作,让王承书迅速变得苍老。本来在美国度过一大段幸福时光,让她保养得很好,有着姣好的面容。可在504厂度过2年,她便增添了不少白发,一头花发让她看上去像老了十岁。

所幸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高浓缩铀终于有了突破性的进展,成功给第一颗原子弹的试验爆炸提供了燃料。

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震惊了世界!让中国的话语权提高到了少数拥有核武器国家行列。

而这惊人的成就背后,是所有中国科研者用没日没夜的辛勤工作换来的。伟大的功绩虽然已经实现,但王承书的使命还没有结束。

第一颗原子弹只是“两弹一星”计划中的一步,由于她参加了太多的机密科研项目,她并不能抛头露面的参与社会活动以及国际同僚的科研会议,从此学术界的赞誉都与她无关。而爱国,就是对她最大的赞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她为国家和人民奉献了一生,最终积劳成疾病逝于1994年。她平静地离去,一切从简,不要任何的鲜花和名人吊唁。

她最后的遗愿是将所有的积蓄捐献给希望工程,帮助国家的教育事业发展,才能源源不断地提供科研力量。

“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虽为柔弱女子,王承书却依旧用英雄的气息,为祖国的科研事业奉献了一生。

这些中国脊梁胸怀之广,见识之高,常人不及其一。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这样默默无闻的英雄,不问功名俸禄、埋头苦干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追忆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