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在巨鹿之战当中大败秦军主力,建立西楚政权,后人也因此将他称为“西楚霸王”。原以为兵力如此强盛的他可以统一天下,建立不朽功勋,谁知道最后竟然自刎于乌江,一代豪强就此谢幕。

虽然项羽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他的名字却在后人心中久久回响,他的故事也在很多人心中留下了传奇。“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曾经写下了“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名句,其实不止李清照,还有诸如杜牧、王安石等名家大师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元前202年,项羽退守垓下,随后突围失败,“霸王别姬”之后选择自刎,从这个时候起项羽就引发了人们无限的遐想。千年之后,唐代诗人杜牧写下了一首《题乌江亭》,表达了对项羽选择的感慨和惋惜,成为一首不可多得的千古名篇。

《题乌江亭》
唐代: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的诗词之所以受欢迎,就是因为他总是能够用一些鲜明独特的视角来看待历史事件,比如他曾经在《赤壁》当中就写下了“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名句。

历史事件是复杂的,但是当我们读到杜牧对项羽自刎的评价之后却感觉豁然开朗。为什么呢?因为杜牧说胜败乃是兵家常事,本来就是难以预料的,项羽何必执着于一时的成败得失呢?

究竟什么样的人在杜牧的眼中才是英雄呢?他认为只有能够承受失败和屈辱的人才称得上英雄豪杰。杜牧一方面对项羽充满了敬佩之情,认为他手下都是精兵强将,江东子弟大多才能出众;另一方面杜牧又对项羽满是惋惜,如果项羽当年能够打开心结,退回江东,或许将来还有卷土重来的机会,到最后楚汉相争输赢还难以断定。

杜牧的诗词当中主要表达了两个观点:一是“男子汉大丈夫,能屈能伸”;二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既有尊重,又有惋惜,更有讽刺之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多人读到这首诗都深以为然,觉得项羽当年要是能够容忍一时的失败,或许历史就要改写了,可是有一个人却不这么认为,还用诗词针锋相对地予以了反驳。

这个人就是宋朝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王安石之所以为大众所熟知,一方面是因为他在政治上的作为,极力推行变法,和苏轼等人争论不休;另一方面就是因为他出众的文学才华了,《梅花》、《元日》和《泊船瓜洲》等名篇就是出自他的笔下,不过他用来反驳杜牧的这首《叠题乌江亭》或许更有名、更有趣。

《叠题乌江亭》
宋代: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与杜牧的观点截然不同,相比而言或许更加冷静和深刻,毕竟历史是经不起假设也不可能重来的。

王安石认为项羽的结局是一种必然,而卷土重来也只是少部分人一厢情愿的感慨罢了。为什么呢?因为王安石在“垓下之围”的时候就已经众叛亲离,而根源问题就在于项羽刚愎自用、有勇无谋。

在经历了多年征战之后,人心思定,战士们人困马乏,经历了连年战乱人心涣散,所以经历重大失败后就已经注定了他会失败。即使是江东子弟还跟随在项羽的身边,或许也没有几个人肯为他卖命了。

王安石审时度势,从政治家的角度反驳了杜牧的观点。诗词中也表现出了人心向背的复杂形势和风云变幻的历史轨迹,让人读来陷入无尽的沉思当中。无论如何,王安石的诗词都显示出了他作为政治家的睿智和果敢,这种理性分析与判断或许更能说服他人。您更赞同谁的观点呢?欢迎留言交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