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廷熙,晚清时期一个小官员。他本应该默默无闻度过一生,却在风云际会下让他在历史上留下了小小的一笔。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大清被迫要求更加开放才行。根据《北京条约》之规定,清廷与外国签订条约“皆使用英文”,且“皆以英文为准”,还规定大清“酌情于三年内选派中国学生学英文”。这迫使清政府不得不培养英文翻译了。

1862年,由恭亲王奕訢、李鸿章等人牵头,大清总理衙门设立了“同文馆”,招收学生学习洋文,主要是英文,另外也有法文、俄文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恭亲王奕訢

几年后,同文馆意识到光培养英文翻译还不够,以后免不了与洋人打交道,还必须得培养懂西洋文化的人,西洋的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等等,都得学。于是不久,同文馆又开设了现代科学相关课程。

杨廷熙受不了了,他写了一篇长达五千字的奏折,抨击同文馆。他知道同文馆是恭亲王奕訢、李鸿章等人支持下开设的,抨击同文馆肯定有很大政治风险,所以在写奏折时,已准备好了棺材,此为以死相谏。

在奏折中开篇杨廷熙就说,从今年春天到夏天,一直干旱,没有下雨,还常常阴霾天,御河的水也干了,京城里还出现了瘟疫……这一切不详的天象,都是因为施政上出了失误。这是古代中国人一贯的看法,出现天灾往往会认为是统治者施政出现了问题。有意思的是,这可能是在封建王权下唯一的人民监督机制了,迫使统治者自省。

京师同文馆

杨廷熙认为施政的失误就是开设同文馆。他说大清与洋人不共戴天之仇,咸丰皇帝就是因为洋人入侵,不得不逃往热河并在那里去世的。如今却向洋人学习,学习那些奇技淫巧,实在是“师敌忘仇”。

杨廷熙还认为,数学、天文这些东西明明是中国最厉害、最先进,为何要向西洋人学习?西方的那些轮船机器,能跟我们的太元、洞极、潜虚相比吗?西方那些轮船机器,是洋人压制我们的工具,我们向他们学习轮船机器制造之术,不过是机器对抗机器。更重要的是洋人不会把精髓技术传给我们,终究学生是对抗不过老师的,所以学习这些机械技术根本没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廷熙进一步论证说,中国几千年来没有搞轮船机器,疆土还不是越来越大?康熙皇帝时期不准西洋轮船靠岸,洋人还不是俯首听命不敢靠近一步?如今大清被洋人欺负,不是因为机械技术的问题,而是因为没有禁海,允许洋人进入中国而带来的恶果。

杨廷熙说,当务之急根本不在于学数学、学天文、学西方机械技术,而在于整顿贪腐,整顿官员玩忽职守,让政治回归清明。

这位杨廷熙很有意思,他就是晚清时代典型的保守顽固派,完美样本。学数学、学天文、学西方机械技术等等,实际上与整顿贪腐是不冲突的,两者根本不是对立的,完全可以一起做嘛。但他将两者对立起来,的确可以有效地忽悠一些保守顽固派,觉得二者非选其一不可。此乃偷换概念的范例。

杨廷熙还认为,科举出身的读书人都是忠君爱国的,而读洋人的书久而久之则会中了洋人的“蛊毒、迷药”,大概率会变成卖国贼,成为境外反清势力的代理人。

最后,杨廷熙可能也觉得自己的奏折太过激烈了,要往回收一收。他说如果非要学数学、天文学、西洋机械技术等等,那只能让平民百姓子弟学,让地方小官学,皇上万不可学,八旗子弟万不可学,封疆大吏万不可学,军中大官万不可学。总之,意思就说说皇族、贵族、社会上流不能被西洋糟粕所污染,要保持纯洁性,保持正统性。

如今我想,并无意批判杨廷熙,他不过是一个“真诚的无知者”,他说的那些都是肺腑之言,他的出发点肯定是好意,但他仍然是个无知者,是个愚昧的思想禁锢者,说的更严重一点他就是一个“爱国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廷对杨廷熙的奏折简单直接——“呶呶数千言,甚属荒谬!”据说连慈禧太后看到奏折后都大怒了,要逮捕杨廷熙,欲将之诛杀。但最后听人劝诫,杀了杨廷熙岂不是给他认证了直谏的美名,还会给朝廷留下杀谏臣的恶名。所以慈禧太后放他一马,从此杨廷熙不被重用,在历史的舞台上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