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汉字不同于别的国家的文字,它曾经被评为最难学的语言。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传承中,汉字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这一点是被所有人所承认的。可是大文豪鲁迅却曾经发言说"汉字不灭,中国必亡",这种惊世骇俗的话,鲁迅到底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说出来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提起鲁迅想必很多人都非常熟悉,因为从小学到中学的课本里,都有鲁迅先生的文章出现在其中,被我们所学习拜读,最经典的几个就是《孔乙己》《范中进举》等,他的作品十分有深度,完美的展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表达了自己对于旧社会的憎恶,想要让广大中国人民可以从苦海中摆脱出来,获得幸福生活的浓厚爱国思想。

可以说鲁迅先生是一位愿意接受先进思想,并且拥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的大家,按道理说他应该主张复兴我们本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一名大文豪,用笔杆子当武器的大作家,为什么要说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这样的话呢?

鲁迅先生曾经在他的作品《鲁迅论语文改革》里说过,在他生活的这个年代,老百姓的物质生活越来越贫乏,连饭都吃不饱于是就不再顾及精神文化的发展,于是当时中国有条件受教育的人越来越少,而汉字非常的繁琐,因此人们学习的难度也加强了,这样就会造成一个恶性循环,文盲越来越多。如果一个国家出现太多的文盲,那么这个国家就会失去鲜活的生命力,也就难以出现所谓的进步。

如果一个民族中很多人都是文盲,并且长期处于陈旧的封建思想之中,那么这个民族再想要可以独立富强,是比登天还要难的事情。所以这样看来,鲁迅先生的这番言论也是正确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样的,在鲁迅先生的另一个作品《关于新文字》中也解释了为什么他当时会说出这样突兀的话,因为他认为方块字就是愚蠢人民的利器,不光是很多劳苦百姓学不到知识,就连一些有机会有能力学习的特产阶级,他们就算学了二十年也只不过是学了一些浅薄的知识,所以这么看来鲁迅说的这些话也不是没有道理。

现在我们生活的年代就不会出现这种问题,每个人都会有机会可以学习,所以文盲的人数也就此减少,我们都以可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为荣耀,并不存在当时的问题。所以换个角度在鲁迅那个年代,鲁迅的这番言论就很正常了。

不光是鲁迅这么认为,和鲁迅同乡的刘大白也是这么想的,在刘大白的作品《白屋文化》中,他就非常不客气的指出,中国国土面积很大,并且幅员辽阔,人口也很多,因此这就造成了很多地域之间的文化差异,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文化传播。

很多文人也都认为中国当时困窘的局面就是因为国民的文化水平不高,造成文盲太多的主要原因是中国汉字太过繁琐,比较难学,所以很多人都提议想要汉字改革。

最后这件事情在1913年告一段落,最后在北洋政府教育部门组织了一场关于"读音统一会"的会议,在这个会议上面有很多的极力倡导者,其中就包括鲁迅,但是因为当时爆发了非常强烈的冲突,这些人最后居然打了起来。

由此可以看出来中国文化的汉字体系非常的复杂,在当时光是在字母问题上,就出现了三种观点,分别是符号代表,还有就是罗马字母代表,第三种则是仿制日本片假名的偏旁代表。

虽然这个问题看起来很简单,可是还是引发了很大的争议。就连语言专家都对此头疼不已,别说那些普通的老百姓了,于是这个问题很多人争论了很长时间也没有得到一个好的结果。

鲁迅先生的发言在当时的角度来说是一种创新和改革,是很正确的,可是在客观上他否定了汉字作为中国主要传统文化的发展,并且汉字对于民族凝聚力的作用。当时光是解决这个问题,就有很多人对此大大出手,人们对于自己的观点都非常的坚持,一时间文坛出现了很大的混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在的这个社会已经不用担心这个问题了,我们不必要将精力放在汉字是否需要改革的问题上,相反我们要更加注重学习传统文化并且将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