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青岛即将与一场世界级的盛会再次会面。

2020世界工业互联网产业大会,是青岛市政府举办的第6届相关大会,也是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青岛迎来的又一场高规格会展活动。

在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战略背景下,这将是一场围绕工业互联网各领域创新实践而展开的大会,其核心,是打造中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的试验场。

对青岛来说,会展活动并非只是城市形象推介的新媒介,它们的本质更像是一个个与世界对话的平台,而敞开胸怀的青岛,渴望在一次次与世界的对话中,找到城市发展的答案。

青岛需要转型吗?

一座城市的发展,必然呼应着时代的需求。

正如青岛,从渔村到都市,港口开埠满足了贸易往来的需求,也打开了城市发展的新篇章;从纺织业为主到制造业强市,全线崛起的工业产业满足了城市化的需求,也造就了城市发展的新徽章。

但在这之后,青岛还需要转型吗?

2012年前后,经济数字化浪潮袭来,对全球产业格局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考验。不同于如日中天的消费互联网,即便工业互联网才刚刚浮出水面,制造业的“触网”还在“蹒跚学步”,仍旧为全球制造业升级点亮了灯塔。

在这其中,制造业强市青岛,更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丝亮光,并在国内率先展开了对工业互联网的探索。

青岛与首届世界互联网工业大会的相遇,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

彼时,作为工业产值近17000亿元的工业大市,青岛存量工业的贡献率高达94%,这让青岛对工业“触网”更加渴望,也让青岛对工业“触网”的探索更具时代意义和参考价值。

制造业的升级,是青岛城市转型的“先行军”。

跃动时代脉搏的青岛,不再满足于制造业强市的身份,“创新之城”“创业之都”“创客之岛”成为青岛的新愿景,而创新驱动发展的实践地之一,就是工业互联网。

从那时起,每年一届关于工业互联网的世界级盛会都选择在青岛召开,这座城市关于工业互联网的探索与实践步伐也日渐加快。

直到2020年,青岛以“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的目标向世界宣告:工业互联网不再是一个愿景,青岛,已经奔跑在路上。

将“青岛宣告”置于2020的特殊背景下再看,或许更能理解青岛这一目标的时代意义:当“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确立,“双节点”的定位要求青岛不但要服务于国际循环,更要承担起国内循环中的支点作用。而工业互联网,将成为青岛新定位的新载体。

回到最初的问题,青岛还需要转型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时代正在呼唤新的产业格局。

什么是工业互联网?

8年前的今天,工业互联网还只是一个粗略的概念;8年后的今天,一个成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已然出现在中国青岛。

一个鲜活的例子正在反复被提及。

疫情期间,不少制造业企业寻求向防疫物资制造转型路径。有一家青岛环球服装厂,就打算从传统服装复工转产防护服等防疫物资,但苦于没有相关生产资质,也无法采购到设备和原材料。卡奥斯协调平台多方资源与青岛环球密切対接,帮助企业解决转产所需原材料和生产设备的供应问题,短短几天时间,青岛环球就完成了原材料进货、转产备案和复工转产“三级跳”,企业也从待产变成要加班赶产。

这个协助服装厂与其他资源方的平台,就是我国首个成型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海尔卡奥斯平台。在疫情期间,卡奥斯凭借其开放、互联的特性,成为全国中小企业复工复产大数据监测平台,覆盖全国30个区域、18个行业,精准链接全国2600多家企业,为企业转型提供支持。

“赋能”,是目前工业互联网最为人熟知的特点,但究竟如何赋能,赋能什么,或许还是个问号。

作为工业互联网的试验场,青岛敞开了36个工业门类,探索工业互联网对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四链合一”的推动。

去年以来,青岛发起“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攻势,工业互联网产业战略布局全面铺开。目前,国家工业信息安全中心设立青岛赛昇工业技术研究院、赛迪研究院设立赛迪(青岛)区块链研究院、中国信通院设立信通院(青岛)科技创新中心、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设立山东分院分中心,由24个国家级项目、358个市级项目、千家入库企业的项目推进体系构成的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也已初步形成。

在今年5月8日举行的2020青岛全球创投风头网络大会上,首批500个“工业赋能”场景清单发布,涵盖智能应用、智能软件、工业大数据、系统集成等12个大类,未来青岛还将面向全球分批发布3000个“工业赋能”场景。

而随着《青岛市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规划方案》、《青岛市工业互联网三年攻坚实施方案(2020-2022年)》的发布,青岛目前已认定海尔空调胶州互联工厂等33个智能(互联)工厂、青啤五厂数字化车间生产系统等81个数字车间和特锐德KYN28柜自动化生产线等236个自动化生产线。

青岛还将推动3000家以上工业企业实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升级,推动10万家中小企业上云平台;打造1个国际领先、10个国内知名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工业互联网的未来是什么?

循着青岛对工业互联网的探索路径不难发现,所谓“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绝不是几个成熟的平台便可实现的。青岛要做的,是探索建立起工业互联网生态。

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曾说,工业互联网产业是一个面向新型工业制造体系和生产服务体系构建的生态,只有建好工业互联网生态,才能实现互联网、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技术对产业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全链条的改造,以及在生产、运营、管理和营销等诸多环节的应用。

去年以来,青岛加大整合资源要素力度,不断引进、培育新一代网络设备、芯片、传感器等领域企业,已集聚工业互联网领域信息技术企业1820多家。

在此基础上,青岛提出到2022年,梯次推进3000家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推动10万家中小企业上云,打造500个5G全覆盖全融合的应用园区,选树1000个具有行业先导性的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场景,基本形成工业互联网千亿级产业新生态。

从具体做法来看,青岛将拉长产业链,持续加大“双招双引”力度,重点加快集聚一批软硬件产品、解决方案、服务商等行业头部企业,全面提升智能芯片、智能传感器、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嵌入式系统等关键软硬件产品的本地供给能力。

在资金支持方面,青岛将继续鼓励引导创投风投、社会资本参与工业互联网技术改造项目。改革产业资金投入方式,将支持产业转型升级的财政资金,按一定比例由拨款补助变为股权投资。加强与聚量科技等产融平台公司的合作,探索数据资产质押、知识产权质押、绿色信贷等方面应用推广,把资产变成数字,数字变成信用,信用变成资本,以数字化金融产品服务工业互联网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此之外,青岛还将加快引进和培养一大批工业互联网领域的高端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创新市场化人才评价机制,把医疗、住房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全部交给用人团队和企业,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引进、人才政策落实中的作用。将创业团队纳入人才认定范围,提升对人才的吸引度。深化华为、腾讯、科大讯飞、商汤科技等头部企业与驻青高校的合作,协同培养数字身份安全、人工智能等方面人才。

在此基础上,青岛还将加快与全球顶级科研机构及人才团队合作,以企业为主体,突出产业导向,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攻关专项和示范应用工程。鼓励引导企业建设高水平、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企业技术中心,支持企业积极参与工业互联网领域“卡脖子”技术攻关以及国际国内标准制定。推动工业互联网与5G、人工智能等共性基础技术研发,全面提升全市工业互联网领域技术创新能力。

如今,在工业互联网赛道奔跑起来的青岛更渴望一个与世界对话的平台,在向世界传递工业互联网的“中国经验”的同时,与世界共同探讨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推动制造业生产方式和产业形态根本性变革,构筑以平台为支撑的新型产业生态体系,重塑新常态下工业转型升级新动力等课题。

城市的发展与蜕变,如同一场场时代大考,城市的答案,就隐藏在城市不断升级的路径中。

青岛也是如此。

当时代呼唤全球新工业格局的确立,工业互联网不仅是破题之选,更是我国面对愈加复杂的工业竞争格局,必须要抢占的高地。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工业互联网不仅成为代表热议词汇,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这一背景下,青岛如何做?中国如何做?伴随此次世界工业互联网产业大会的召开,青岛或许能等到自己想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