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是靠造反拿到的皇位,如果单从历史角度看,他确实比明惠帝朱允炆更会做皇帝。

修建紫禁城、御驾亲征击退游牧民族、派遣郑和下西洋、开创了五百年的东亚朝贡制度......一个个都是君王雄才大略的举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棣对于中华文明的最大贡献,莫过于建立了一个史无前例的中华文明圈

用非暴力手段,把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各国都纳入了以中华为中心的朝贡体系中,并建立了大中华文明圈,其历史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

01

一直以来,华夏文明以其先进性,或暴力或怀柔,臣服了四周的夷族。

但只要中原王朝出现衰败,四周的夷族就会墙倒众人推,纷纷举兵入侵中原分一杯羹。

一旦中原王朝实现了统一,其中心地位又会恢复,两千多年来,周始反复。

明朝初年到永乐早期,建立起了统一的帝国,但此时的华夏和夷族的关系非常微妙。

这是因为,在之前的元朝,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了被异族完全征服的局面,华夏第一次被夷族彻底征服,“夷”成了“华”的统治者。

所以说,从明朝建立到永乐初年,原来华夷秩序处在一种崩塌状态,而不重新建立起华夷秩序,明朝的法理性和权威性就是有缺陷的,没法自称“代表天命”。

而重建华夷秩序也是应对蒙古势力的政治需要。

因为蒙古族曾经建立了一个大大的天朝,周边夷族到底是以蒙古为中心呢,还是回到千百年来以华夏为中心,这是大明王朝需要解决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个问题上,朱元璋给出的解决方案是保守的,他提出了“统一华夷”、“君主华夷”等口号,同时在政治上试图通过分封来分化蒙古,又沿着长城一线布防。

针对南方倭寇的袭扰则实施了海禁,建立起防卫式的对外原则。

朱元璋的这些措施,总的指导思想是收缩防御,并不完全奏效,而且这就跟传统的华夷理论相违背了。

因为经典的华夷理论,中华需要向周边展示自己的力量、文化与宽宏大量,这样才能达到“四方归之”的理想境界啊,你总收缩起来怎么行呢?

所以,朱棣掌权之后重新调整明朝在华夷秩序问题上的战略,也是对他老爸朱元璋这种保守态度的修正。

02

另外,从个人角度来说,朱棣也迫切地需要通过一些大手笔,来重新完善自己的形象。

我们都知道,朱棣的上位过程其实是不合法的,他从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手里抢来皇位,这个过程相当血腥,之后又搞大清洗,最典型的就是方孝孺事件。

因为不肯合作,朱棣不单杀了方孝孺全家,还把他很多学生朋友也都杀了,这就是所谓“诛十族”,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皇权残暴的一个顶点了。

但是干完了这些事,朱棣也心虚啊,因为他知道,毕竟写历史的笔是掌握在文人手里啊。

他也担心自己死后,在史书里被文人们塑造成一个像桀纣那样的坏蛋典型。

所以朱棣大肆篡改历史,直接把建文的年号给抹掉了,把朱允炆叫做“革除君”,连废帝都算不上,还三次组织编纂记录朱元璋生平的《太祖实录》,编他老爸的历史。

编到第三版甚至把自己的亲生母亲都给修改了,他明明是庶出,却改成嫡出,说自己是朱元璋的皇后、也就是著名的“马大脚”生的。

但光有这些篡改历史的小动作,还是不保险啊,所以朱棣还需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设”,在各个方面建功立业,以此来增加自己统治的合法性。

比如组织编修《永乐大典》,这确实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盛事,再比如迁都北京,兴建紫禁城,创立内阁制度,完善厂卫系统,这些举措,不论按照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算好事还是坏事,在当时,确实是帮助朱棣稳固了对内统治。

但仅仅是对内还是不够,朱棣以李世民为偶像,因为这二位都是通过政变上台的,但是李世民的文治武功,帮他洗白了污点,所以朱棣也想沿用李世民的成功路径,像李世民的“天可汗时代”那样,重建一个由他来主导的华夷秩序。

所以他也迫切地需要改变朱元璋时代的保守战略,对外有所作为。

03

既然于公于私,朱棣都必须扛起重塑以华夏为中心的华夷秩序,那么朱棣是怎么做的呢?

武力是和平的前提。

朱棣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多次御驾亲征征伐漠北。

这些战争有很大一部分是打给周边夷族看的,让他们知道,现在谁才是老大。

陆地上用武力,在海上,朱棣实行怀柔政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棣提出口号:“华夷一家”既然你们都仰慕中华文明,那就加入进来吧。

为了实现这个口号,朱棣在海陆两方面都做出了大动作。

海上的行动,主要是郑和七下西洋,走的是怀柔路线。

陆地上则是亲征漠北、南打安南,走的是强硬路线。

一柔一强,目的都是一个,重建“华夷秩序”,做真正的“中华天子”、唐太宗那样的“天可汗”。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是众所周知了。

从永乐三年(1405年)到宣德八年(1433年),郑和曾七下西洋,其中六次发生在永乐年间。

郑和下西洋比欧洲的大航海时代早了将近一个世纪,1433年,郑和在最后一次航行中去世,安葬在了印度的古里。

这个地方,后来西方人把它叫做卡利卡特,1498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也到了卡利卡特,比郑和最后一次航行还晚了半个多世纪,而当时,当地还流传着郑和的传说,让达·伽马无比震撼。

郑和下西洋的规模和辐射范围,即使大航海时代很多年以后,西方舰队都难以比拟。

第一次出航时,随行士兵就多达27800人,大船62艘,其中最大的“宝船”全长约150米,宽约60米,绝对是那个时代的海上霸主。

每次下西洋,郑和舰队都会有地理新发现并延长航线,从东南亚到印度洋、波斯湾、红海沿岸、非洲东海岸,都有郑和舰队的痕迹。

04

历史上一直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拥有海上霸权的明朝,没发展成海权国家?没能像西方帝国那样殖民海外?

其实从朱棣的“华夷一家”的政策就可以知道,郑和下西洋,不是去征服,而是去发现并且怀柔尽可能多的“夷狄”,把夷族都囊括到中华文明圈里。

这与100多年后西方兴起的以寻求财富和贸易霸权为目的的大航海运动,可以说这二者的诉求是完全不同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郑和七下西洋,为的是实现朱棣“四夷来朝”愿望,可以说,至少在永乐年间,朱棣的这个理想实现了。

洪武末年,来中华朝贡的国家有减少趋势,到永乐年间,朝贡国激增,《明史》评价朱棣生平这一章里说,“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就是来朝贡的国家有30个。

特别是郑和下西洋之后,很多国家都是国王跟随船队,亲自来朝见。

《明史》称:“北穷沙漠,南极溟海,东西抵日出没之处,凡舟车可至者,无所不届。”

05

海上是广交朋友的怀柔,陆地上则强硬得多。

朱棣称帝后,安南(就是越南北部)很快上表请封,但随后屡犯明朝边境。永乐四年十月,朱棣派大兵进攻安南,第二年五月占领安南,永乐把安南的名字改成当年汉武帝时代取的“交趾”,任命汉族官员分管三司,安南在独立了400多年后被重新内地化。

值得注意的是,朱棣对安南大动干戈,不是因为安南对中国的威胁有多严重,而更多出自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

朱棣在占领安南后发布的檄文中明确指出,安南国王侵犯明朝边境、还侵犯他国、非法继承安南王位,这些都是超出了外藩的本分。

即使如此,在抓住当时的安南国王后,朱棣也没有严惩,而是训诫一通之后就把他给放了。

这表明,朱棣更重视的是外藩是否能遵守华夷秩序,而不仅是考虑安南与明朝的恩怨。

06

出于类似的原因,朱棣对蒙古部更是多次讨伐。

永乐年间,活跃于蒙古高原东部的鞑靼部处于分裂状态,还不算是明朝的严重威胁,但永乐六年之后,鞑靼逐渐强大起来,拒绝朝贡。

于是,朱棣下令征讨。

在明军失败后,朱棣决定亲征蒙古。

从永乐八年到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先后五次亲征,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多次跨过长城、率军亲征漠北的皇帝。

以现在的观点看,朱棣屡次征讨蒙古并不明智,效果也不好。

朱棣死后,向他朝贡的瓦刺部落就叛变了,并在25年之后搞出了“土木堡之变”。

但是,历史要回到当时的情境中评判才有意义。

从政治的角度讲,在朱棣时代,华夷秩序从崩塌到重建,到被动防守到有能力征讨蒙古,朱棣的成就还是显而易见的。

而意外的是,虽然蒙古部落没有被纳入中华内圈,其他儒家文明圈的国家却进入了这一体系,并影响了永乐时代之后500年的东亚国际秩序。

这里顺便说下,蒙古帝国没能征服的日本,却在永乐时代,向明朝纳贡了,主动纳入中华文明圈,而明朝没有动过一兵一卒,靠的就是影响力。

而今天的中华文明圈,正是朱棣留下来的遗产。

朝贡体系和华夷秩序,当然不符合今天的国际关系理论。

但这样的国际秩序,却保障了东亚五百年的和平。

具体发现,可以看之前的文章《中国朝贡制度的作用:确保了东亚五百年不乱 》。

更多精彩文章,欢迎关注:狐狸先森几点钟。
我们一起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