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开启了中国百年屈辱近代史,而在此之前,大清与英国在商业贸易领域一直有着密切的接触。当时,贸易沟通主要依靠广东十三行和东印度公司大班这样半官方的角色。

随着英国商人对海外市场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他们越来越不满意东印度公司垄断对华贸易,英国商人不断向政府提出抗议。

最终在1833年,英国议会再次通过法案废除了东印度公司的对华专卖权。从此,英国“散商”也可以从事对华贸易,不用受任何限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政府一些目光长远的大臣也察觉到贸易主体变化的趋势,两广总督李鸿宾就是其中的一位。他认为与英国散商打交道会更加复杂,很有可能出现更多的纠纷与问题。

于是,李鸿宾要求东印度公司大班致信英国政府,希望能派遣一位商管头目来广州,全权处理未来可能出现的商贸问题。结果,英国政府派了一个外交官来到中国,他的名字叫

威廉·约翰·律劳卑

,也是本文的主角。

由于清朝奉行朝贡体制,没有对等的外交概念,律劳卑自然不能以大使、公使等名义出现,只好以英国驻中国商务总监督的身份,与清政府交往。

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再加上他本人的性格,使律劳卑到中国后,不仅没能减少中英商贸摩擦,反而让两个国家之间产生嫌隙,就连鸦片战争的爆发,多少也和他有些关系。

律劳卑出身英国贵族家庭,早年曾在英国皇家海军服役,在他父亲去世之后,他承袭了父亲“律劳卑勋爵”头衔,一年后又作为苏格兰贵族的代表进入上议院。

1834年,48岁的律劳卑启程前往中国赴任,他离开之前,英国外务大臣巴麦尊勋爵给了他几点提醒:

保持与中方的友善国家;不要动用武力;不得插手英商的鸦片贸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巴麦尊不愧是外务大臣,他告诉律劳卑的这三点全都是干货,这是巴麦尊与清政府打交道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可惜,这三条,律劳卑是一个字也没有放在心中。

1834年7月,律劳卑一行终于抵达澳门,休养几日后,他便起草了致新任两广总督卢坤的函件,要求进入广州城,这份信他是派秘书阿斯迭代为递交的,问题就出在这封信函上。

当时,清政府有规定,外国人未经官方允许不得随意进入广州城,如有文书需要转递,必须交给“行商”代为递交。律劳卑有点“死心眼”,他认为自己是个外交官,要求阿斯迭将信函直接交给清政府官员,不必找行商代交。

但是,阿斯迭苦等几个小时,也没有哪个官员愿意帮他转递,这封信函愣是没递上去。广州的行商找到了律劳卑,愿意转递信函,他们好心提醒律劳卑,希望将信件封面上的“公函”改为“禀帖”以示尊敬,但是,这个意见律劳卑也没有采纳。

没几天,律劳卑又带着家眷,乘坐小船直抵广州城,根本不理睬以往的惯例。这下,卢坤生气了,在他看来,律劳卑到底是以何种身份前来中国尚未明确,他已经请旨,但是在旨意下达之前,律劳卑决不能进入广州城。

可是他人不仅已经大摇大摆地住到了广州城,还坚持直接递交“公函”,未免也太不尊重清政府了。而且,清政府明文规定,大臣不得私通外夷,卢坤要是真地收下了这封信,没准被人参上一本,平白落下了话柄。

出于种种考虑,卢坤坚持要求律劳卑退出广州城,移居澳门。8月8日,广州行商代表伍浩官与卢茂官找到了律劳卑,借口称广州天气炎热,希望他们能住到澳门,等候朝廷的谕旨。

律劳卑拒绝了,他认为自己代表的是英国政府,怎么能被轻慢和戏弄。9月2日,态度强硬的卢坤直接叫停了对英的一切贸易,还命人封锁了英国商馆。

律劳卑完全将巴麦尊的提醒抛在了脑后,命令附近的两艘英国军舰开往广州黄埔,甚至向清军炮台开火。结果,英军完全没有占到半点便宜,灰头土脸地退到了澳门。

英国政府对律劳卑的擅自行动也非常生气,认为他破坏了中英之间的正常贸易,使英国人不得不送上更多的好处,才能恢复原来的贸易。律劳卑里外不是人,终于在10月9日,因劳累和疾病而死于澳门。

律劳卑的死对于英国商人的刺激非常大,很多商人开始向英国国会鼓吹对华强硬政策,这其实为六年后的鸦片战争埋下了伏笔。律劳卑的一些建议,如占据香港岛等等,也被英国政府所采纳,成为其战争目标。